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将2004年12月~2006年3月收治的可以行保肛手术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29例,开腹手术28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VAS、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69±48)mL、(5.1±1.5)cm、(5.3±2.1)、(31±11)h和(2.5±1.2)d)]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172±67)mL、(19.8±4.7)cm、(9.2±2.9)、(82±13)h和(7.2±2.8)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72±36)min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142±47)min,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腹手术组术中肉眼血尿、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机会多于腹腔镜组,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基本相同。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对于能够按照TME原则进行手术保肛的直肠癌患者,能够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相合基因来源肿瘤特异性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he special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ctivated by dendritic cells,DCs-CTLs)体外静脉注射荷瘤鼠后观察其抑瘤效果及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程度.方法:将B16黑色素瘤体外种植于健康C57BL/6小鼠成功后,全部在第10天给予60CO 7 Gy全身照射.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自体治疗及半相合治疗组,分别于第10、17天给予小鼠自体红细胞、自体来源DCs-CTLs效应细胞、半相合鼠来源DCs-CTLs细胞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后,行GVHD评分;治疗后处死小鼠,取脾脏、肾和皮肤行病理检查,观察有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表现,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结果:(1)3组GVHD反应评分结果:阴性对照组与自体治疗组、半相合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与半相合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取3组小鼠的脾脏、皮肤和肾脏行病理检查,各组均未见明显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病理变化;(2)肿瘤生长曲线显示,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治疗组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而阴性对照组对肿瘤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基因治疗组瘤质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基因治疗组之间瘤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治疗组抑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治疗组及半相合基因治疗组均有明显抑瘤作用,治疗后观察半相合基因治疗组未见明显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因腹部外伤经临床或回访证实的肾上腺损伤的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 25例中,右侧损伤19例,左侧3例,双侧3例,共28个病灶.主要CT表现:肾上腺血肿18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平扫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弧形线状强化;肾上腺肿胀4例,表现为受损部肾上腺肿胀,体积增大;肾上腺弥漫性出血3例,表现为肾上腺被出血包埋,正常肾上腺结构消失.伴随征象主要包括伤侧肾上腺周围条纹状出血浸润影,膈肌脚增粗等.MRI表现:血肿早期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灶,血肿吸收期呈长T1、长T2信号灶.结论 CT、MRI检查能显示肾上腺损伤的多种病理解剖结构,对肾上腺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疏肝益肾方剂对体外Ishikawa细胞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大鼠含疏肝益.肾方剂血清(含药血清组),并体外作用Ishikawa细胞,同时设正常细胞组(阴性对照组)、大鼠阴性血清对照组(阴性血清组)、顺铂组(阳性对照组)和疏肝益.肾方剂联合顺铂组(联合用药组),MTT检测各组对Ishikawa细胞株的抑制率、RT-PCR检测各组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recepto βERβ)的转录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含药血清组、联合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相比均对Ishikawa细胞株有抑制作用(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RT-PCR结果显示含药血清组与阴性对照相比可轻微升高Ishikawa细胞株中ER卢的转录水平,对ERα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影响;联合用药组则降低ERα的转录水平(P<0.05)、降低ERβ作用不明显;而阳性对照组降低ERα,ERβ作用均显著(P<0.05).结论:中药疏肝益肾方剂对体外Ishikawa细胞株有抑制作用,并轻微提升ERβ的表达,但几乎不影响ER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我们利用RNAi技术达到了特异抑制胰腺癌突变K-rasAsn12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AsPC-1和BxPC-3细胞株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库.pSilenCircle试剂盒购自Allele公司.  相似文献   
6.
改良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3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改良的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TEP)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8月,在全麻下行改良TEP31例。用一次性吸引器头的塑料外套管对手术区域的腹膜前间隙进行初步分离,再将国产单腔气囊导管小心置入腹膜外间隙,充气扩张建立腹膜外间隙。术中不固定补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69.8±21.8)min,术中出血量(7.6±4.2)ml,术后住院时间(2.6±1.3)d。术中腹膜破裂5例,术后阴囊积液2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31例随访1~7个月,(4.2±2.4)月,未见复发及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结论改良TEP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无张力疝修补技术,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症状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舒胶囊对便秘模型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及P物质变化的影响,了解腹舒胶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模型组、腹舒胶囊低剂量组、腹舒胶囊高剂量组、通便灵胶囊组、自然恢复组6组。观察腹舒胶囊对肠道传输功能、大鼠结肠壁病理组织学及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的影响。结果大黄模型组可见,黏膜慢性炎症;全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减少。腹舒胶囊组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减少;通便灵组、自然恢复组改善不明显。腹舒胶囊组VIP、SP免疫组化大黄模型组、通便灵组及自然恢复组均明显增高。结论腹舒胶囊可促进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递质数量及功能恢复,可促进结肠肌间神经丛病理变化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手术与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CMCC、Ovid以及中国知网(CNKI),检索年限均自建库到2007年3月,并追查所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利用Revman 3.2统计软件对纳入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急性期缓解率明显高于抗凝溶栓组[OR=3.62,95%CI(1.63,8.05)],肺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较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肺栓塞的发生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弹性蛋白和原纤维蛋白-1在腹股沟直疝及斜疝患者腹横筋膜的表达与分布,探讨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行疝修补术的30例患者(直疝13例,斜疝17例)腹横筋膜中弹性蛋白及原纤维蛋白-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直疝患者腹横筋膜弹性蛋白及原纤维蛋白-1含量较斜疝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 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胃癌患者40例的癌组织、距原发灶5cm以上切缘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标本10例进行IGF-Ⅰ、IGF-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①胃癌组织中IGF-Ⅰ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切缘组织和对照组(P<0.05);切缘组织和对照组中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中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侵及全层组与侵及全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胃癌组织中IGF-Ⅱ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切缘组织和对照组(P<0.05).切缘组织和对照组中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中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侵及全层组与侵及全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Ⅰ、IGF-Ⅱ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且均参与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