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骶骨 DenisⅢ区纵形骨折钉板模拟固定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影像学观察,为骶骨后路钉板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6具新鲜成人尸体骶骨标本,设定骶骨进针点 a、b、c、d、e、f,测其钉道长度分别为 La、Lb、Lc、Ld、Le、Lf 和钉道角度分别为 D1、D2、D3、D4、D5、D6,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A、B、C、D、E、F.按测得数据进行钉板固定,然后摄 X 线片进行影像学观测.结果钉道长度 Lb、Le 分别为(30.97±3.99)、(18.6±3.83)mm,钉道角度 D2、D5分别为(12±5)°、(16±8)°,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 B、E 分别为(66.38±5.21)、(60.99±3.86)mm.结论按测量得到的解剖学数据模拟钉板固定,影像学观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上组织块再植术后使用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效果。方法收集病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0例离断组织块病例,再植手术后A组单独使用罂粟碱、B单独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C联合使用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观察每组临床效果。结果 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90%、85%、95%总有效率分别为95%、95%、100%,C组有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B组。结论组织块再植术后联合使用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三点定位技术修补肩袖损伤的临床体会.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肩袖损伤患者5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两点定位技术(n=26),B组采用三点定位技术(n=2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老年退行性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表现、失衡状态及相关影响要素,明确术后脊柱矢状位失衡纠正后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19例因脊柱矢状位失衡行长节段(大于3节段)内固定加椎间隙融合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记录脊柱在直立位全长正、侧位影像学参数,颈7垂线(C7plumb line,C7PL)到S1后上角水平距离(SVA);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相应参数做配对t检验。结果 本组19例手术前、后SVA[(8.92±0.76) cm vs.(5.61±0.44) cm]; SS[(23.11±2.62) vs.(34.58±2.83)°];PT[(30.63±1.86) vs.(23.00±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改良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VAS[(6.21±0.85) vs.(2.89±0.66)];改良Joa评分[(9.37±1.42) vs.(21.6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立医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微创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52例,其中50例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2例改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时间60~240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150~2 000 ml,平均350 ml,术后放置胸管时间3~21 d,平均7 d,术后持续漏气3例,局限性肺不张3例,切口感染1例,胸腔渗血1例,心律失常3例,均经过相应治疗后痊愈。失访3例,其余49例随访3~36个月,肺复张良好,效果满意。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安全可行,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PELANC结合bFGF治疗手部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52例手部小面积皮肤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26例采用双层人工真皮皮能快愈敷料(PELANC)结合贝复济(bFGF)治疗,对照组仅应用bFGF,术后评估两组手部皮肤存活情况、皮片外观及供皮区愈合情况,随访近、远期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部植皮区全部存活皮片,供皮区仅有轻微色素沉淀,外观与功能具佳。观察组术后治疗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覆盖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病程短,感染率低,两组上述观察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ANC结合bFGF治疗手部小面积皮肤缺损能够兼顾手的功能和美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骶骨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骨纵形骨折后路钢板固定的临床应用提供钉道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20例成人骶骨标本,按骶骨后路钢板固定置钉的钉道要求,设定进针点:骶(S1)关节突外侧a点,S1关节突下侧b点,S2、S3、S4的入点c、d、e位于a点与S4骶骨后孔假想连线上,且各位于上下骶骨后孔间连线的中点处;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f、bg、ch、ci、dj、ek;内侧钉道长度分别为A1、A2、B、C、D、E;外侧钉道长度分别为F、G、H、I、J、K和外侧钉道角度分别为Ⅰ、Ⅱ、Ⅲ、Ⅳ、Ⅴ、Ⅵ。结果A1、A2、B值分别为(31.70±3.54)mm、(35.59±4.50)mm和(27.83±3.80)mm; F、G、H、I、J值分别为(43.68±5.11)mm、(30.10±4.00)mm、(27.66±3.33)mm、(23.51±3.26)mm和(18.72±4.18)mm;Ⅰ、Ⅱ、Ⅲ、Ⅳ、Ⅴ值分别为(5.75±4.14)°、(12.65±5.22)°、(10.05±6.78)°、(8.75±5.87)°和(16.33±8.46)°。结论 内外侧置钉进针点间距离适合钢板的使用;置钉钉道长度内侧相对固定,外侧多变;外侧置钉角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骶骨纵形骨折源于多发伤,身体其他区域的明显损伤通常决定着最初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而骶骨纵形骨折的典型临床体征常常被忽略,普通X线片难以观察到病变,神经缺陷在最初检查时也并不是很明显,因此这些病变过去常常被忽略、误诊甚至被漏诊。骶骨纵形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很高,同时骶骨又是后方骨盆环稳定性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骨盆环的稳定,因此治疗十分棘手[1]。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骶骨纵形骨折这种少见疾病在初次就诊时就能及时发现。CT和MRI的普及明显降低了骶骨纵形骨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极大地提高了确诊率。随着创伤骨科理论知识的完善,逐渐形成骶骨纵形骨折的常规诊治程序。下面从骨折的发生、诊断、治疗和神经损伤4个方面综述骶骨纵形骨折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