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9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晚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应用的时机与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期乳腺癌(MBC)的综合治疗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一般认为除了一些老年或进展缓慢的激素敏感患者可单独选择内分泌治疗,联合化疗或新药单药化疗是主要手段,抗癌新药紫杉醇、多西紫杉醇、NVB与DDP等组成的化疗方案有效率一般达45%~80%,希罗达更是由于其疗效确切、给药方便和安全等优势,常常成为医师和患者的第1选择,吉西他滨也于去年由美国FDA批准作为进展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可见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确实方案众多、疗效确切,但是目前临床上极大多数晚期乳腺癌患者是蒽环类和紫杉类经治的病例,后续的化疗耐受性差,更愿意接受有效、低毒和适合长期治疗的方案,其中内分泌治疗是最佳选择,况且一半以上的乳腺癌患者是激素依赖性。目前临床上还有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雷蕾  王晓稼 《肿瘤学杂志》2021,27(7):515-520
摘 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鄄drug conjugates,ADC)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此类新型靶向药物的理论基础区别于传统上单纯的靶向联合化疗,是以单克隆抗体作为化疗的载体,将化疗药物精准释放到肿瘤细胞内部,既能够实现1+1>2的抗肿瘤效应,又能体现高效低毒的治疗优势。全文结合对ADC药物发展历程的论述,展望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未来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川楝素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采用0、6.25、12.50、25.00、50.00和100.00 nmol/L川楝素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川楝素0、12.5和50 nmol/L处理72 h后,采用MTS法检测川楝素对MDA-MB-231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酶蛋白酶3(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和cleave-PARP表达.结果 川楝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P<0.01).川楝素作用48、72和96 h的半数抑制浓度(IG0)分别为9.32、16.96和122.37nmol/L.川楝素能呈浓度依赖性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P<0.01),阻滞细胞在S期(P<0.01).以0、12.50和50.00 nmol/L川楝素处理MDA-MB-231细胞72 h,其早期凋亡率分别为8.12%、20.85%和67.21%,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细胞占32.69%、47.90%和61.23%,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减少,cleaved-PARP增多.结论 川楝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引起细胞S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4.
罗奇  王晓稼 《浙江临床医学》2014,(12):2004-2006
前期对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肿瘤细胞上。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为肿瘤细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即肿瘤微环境。此微环境中,有以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为主的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有新生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处于肿瘤局部系统性免疫抑制状态的免疫细胞。而近来的研究显示,肿瘤间质中出现大量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类细胞的出现类似于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充质干细胞趋化浸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AhR)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6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0.4个月。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hR、C-erbB2及p53的表达情况,分析AhR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等因子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64例原发性乳腺癌AhR的阳性表达率为266%(17/64)。AhR表达与C 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17),经ER分层后,仅ER阴性患者上述两者有相关性(P=0.006)。单因素分析表明,AhR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较短(P=0.026);多因素分析表明,AhR是乳腺癌患者预测DFS的独立因素(P=0.049),也是影响总生存时间(OS)的危险因素(HR=2.448P=0.08)。经分层分析,ER阴性乳腺癌患者中AhR阳性表达者预后更差。结论 AhR是预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尤其在ER阴性乳腺癌中,AhR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受体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特征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现有的临床病理参数(如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类固醇激素受体、HER-2等)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NA微阵列技术和多基因RT—PCR定量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新亚型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与随访有更高价值。如受体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luminal A、luminal B、HER-2^+和normal—like亚群相比复发早、进展快、生存短,成为临床普遍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ER/PR/HER-2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有诸多困难,至今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本文综述了相关的分子病理、体外研究、临床探索性治疗和新药研究等进展。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易感性与CYP19基因rs4646、rs1008805多态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性与CYP19基因rs4646(C/A)、rs1008805(A/G)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TaqMan法检测233例浙江地区乳腺癌患者及180例正常人CYP19基因rs4646、rs1008805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和乳腺癌发病风险、患者年龄、月经状态及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行x列表X2检验;危险度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1)病例组中,CYP19基因rs4646(C/A)位点CC、AC、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47.6%、41.6%、10.7%,而对照组中则分别为52.8%、38.3%、8.9%;病例组中,C、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8.5%、31.5%,而对照组中则分别为71.9%、28.1%.以CC型为对照,AC、AA型没有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P>0.05),经年龄分层,亦未发现其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2)病例组中,CYP19基因rs1008805(A/G)位点从、AG、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44.6%、43.3%、12.0%,而对照组中则分别为51.4%、40.2%、8.4%;病例组中,A、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6.3%、33.7%.而对照组中则分别为71.5%、28.5%.以AA型为对照,AG、GG型没有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P>0.05),经年龄分层,亦未发现其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3)CYP19基因rs4646(CA/A)和rs1008805(X/G)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状况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CYP19基因m4646、rs1008805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无明显相关,尚不推荐单独作为未来乳腺癌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雷蕾  王晓稼 《肿瘤学杂志》2011,17(10):721-726
美国第47届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于2011年6月3~7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全文对大会在乳腺癌的研究,如新辅助治疗中多种靶向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探索、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晚期解救治疗中抗Her-2靶向治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新药研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耐药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 ,SERM耐药或治疗失效病例的进一步治疗为临床一大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蛋白的变异 ,以及受体激活过程中各种辅助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异常 ,都可能是 SERM耐药的重要机制。现将 SERM耐药受体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为临床 SERM耐药病例的治疗或 SERM耐药的逆转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