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未生育妇女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LA-PDT法治疗未生育宫颈CINⅠ患者,通过1年的随访,评价患者CIN的复发率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转阴情况。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48例(77.42%)术后宫颈1次愈合,1例(1.61%)术后1年复发,诊断为CIN II,后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愈。62患者均为HPV持续感染病例,其中41例(66.13%)经ALA-PDT治疗后转为阴性。4例患者怀孕。结论:ALA-PDT是1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可消除HPV感染,并且术后不会对子宫颈的机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子宫高度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1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高度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复习14例子宫高度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及冷冻诊断.对照组为10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果 患者年龄27~ 65岁,平均年龄44.6岁;11例有月经改变史.镜下见高度致密的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瘤细胞,丰富程度类似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胞质少;所有病例均可见大的厚壁血管,其中3例见明显的胶原化间质.免疫组化:11例h-caldesmon(+)、desmin (11/14)和SMA (9/14)不同程度(+),3例CD10局灶(+).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镜下形态与高度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非常相似,但免疫组化h-caldesmon(-),CD10(10/10)、desmin(9/10)和SMA(6/10)(+).结论 子宫高度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与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鉴别非常困难,尤其在冷冻切片诊断中;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312 938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诊断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312938例按巴氏分类标准诊断的宫颈脱落细胞学涂片中的阳性病例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对照情况。强调在现实条件下细胞学检查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方法 资料来源于1994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涂片,全部病例采用传统抹片方法,巴氏染色,诊断按巴氏V级分类法,登记并随访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病例,并与同期组织病理学诊断档案对照。结果9年中共检查宫颈脱落细胞涂片312938例,巴氏Ⅲ级及Ⅲ级以上病例共693例。阳性检出率为2.2‰,其中386例(55.7%)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386例中。巴氏Ⅲ、Ⅳ和Ⅴ级与组织病理学的实际符合率分别为61.6%、87.3%和89.2%。总体假阳性率为15.8%,巴氏Ⅲ、Ⅳ和Ⅴ级的假阳性率则分别为19.8%、12.7%和4.6%,总体假阴性率为28.6%。巴氏Ⅲ级病例除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外,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过度诊断和诊断不足。分别为18.6%和36.8%。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较高比例假阳性率和过度诊断的主要原因是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病变的认识不足。结论传统的巴氏分类标准对于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是可接受的,但对于HPV感染性病变易作出假阳性诊断或过度诊断。加强对巴氏Ⅲ级涂片的管理及随访,可大幅度地提高官颈脱落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s,APA)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5例APA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4例随访资料。结果5例APA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局部分布分化良好的腺癌成分;免疫组化显示:间质SMA( ),desmin( )或局部( ),vimentin局部( )或(-);腺上皮ER、PR均( );p53、Ki-67(-)。随访的4例患者均健在(3~60个月)。结论APA需与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后者可与APA并存,或起源于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具有低恶性潜能和潜在的复发性,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形态学异质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可以分为多种组织学亚型。此类癌比较少见,占所有乳腺癌的1%以下,且关于乳腺化生性癌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少。本文结合最新2012版乳腺肿瘤的WHO分类,对乳腺化生性癌各种类型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来源于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mature ovariancystic teratoma,MOCT)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极为罕见,是MOCT恶变中最少见的恶性肿瘤类型[1]。  相似文献   
7.
子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glassy cell carcinoma,GCC)是一种低分化子宫颈腺鳞癌。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多见于年轻和妊娠妇女。临床进展较快,预后往往不佳。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GCC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31岁。因性交后阴道出血3个月余就诊。当地医院子宫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浸润方式的Silva分型系统对宫颈浸润性腺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经病理诊断为宫颈浸润性腺癌的5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有完整淋巴结切除的病理资料,并通过询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合并其他肿瘤患者,采用Silva分型系统判断宫颈腺癌的浸润方式,并随访19~40个月。结果①宫颈腺癌浸润方式为Silva分型A型者6例(10.3%,6/58),均无肿瘤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为Ⅰ期。②浸润方式为Silva分型B型者7例(12.1%,7/58),其中1例右侧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宫颈肌层脉管内癌栓,均未见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为Ⅰ期。③浸润方式为Silva分型C型者45例(77.6%,45/58),其中8例盆腔淋巴结转移,11例宫颈肌层脉管内癌栓,1例远处转移;3例临床分期为Ⅱ期,42例为Ⅰ期。58例患者全部行全子宫切除手术及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其中3例首次行宫颈锥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26例(44.8%,26/58)患者接受了化疗或放疗,化疗方案为2~6个周期的紫杉醇+洛铂或多西他赛+卡铂。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在手术后第2~43天6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盆腔或腹腔包裹性积液,1例上尿路感染,1例输尿管阴道瘘。浸润类型为A型及B型患者随访过程中无复发或转移;C型患者随访26例,其中25例患者健在,1例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右肺、双侧附件、阑尾、大肠,1例因肿瘤转移死亡。结论对宫颈浸润性腺癌采用Silva分型系统进行浸润类型的判断可以有效预测肿瘤的预后,建议在宫颈浸润性腺癌的病理报告中增加肿瘤浸润方式的Silva分型。  相似文献   
9.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和分析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IV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期望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和病理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9例IV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检测desmin、SMA、CD10、vimentin、CD34、ER、PR表达。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无1例怀疑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手术中,29例均行冷冻切片检查且均正确诊断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所有病例术后经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检查确诊。28例全子宫切除标本中,肿块均沿脉管腔穿出宫旁或浆膜下。获访的18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肌瘤剥出术后两次复发,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患者随访无复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脉管内的肿瘤细胞desmin、SMA均阳性;脉管内皮细胞CD34阳性。结论正确认识这种少见肿瘤的大体和剖面特点可减少误诊率,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提高术中诊断率和正确选择处理方式;由于肿瘤有潜在的复发性,患者术后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137例围产儿尸体解剖及70例胎盘病理检查材料,结合临床资料作死因综合分析。在唐敏一7类分类基础上扩展为围产儿死因11分类:缺氧分为3类,更为具体明确;感染独立分类,分列宫内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结果死因顺序首三位为缺氧、感染及畸形,揭示了感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