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总结分析化脓性肝脓肿穿刺引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行穿刺引流治疗的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评价临床疗效,探讨引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和Fisher’s确切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6.0。结果:共有218例患者纳入研究。18例(8.25%)患者存在感染性休克,22例(10.09%)患者存在血行感染性并发症。156例(71.56%)血细菌培养或脓汁细菌培养阳性。致病菌占首位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7.94%)。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肝脓肿的临床成功率96.33%,平均带管引流时间(29.24±9.27)天。影响带管引流时间的因素为:多房(P=0.018)、实性(P=0.013)、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P<0.001)。结论: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疗效显著,多房、实性及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是影响引流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胎盘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重要器官。MRI越来越多地用于胎儿及胎盘的解剖成像。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MRI广泛应用于科研及临床,亦是评估胎盘功能重要的工具。本文对胎盘功能MRI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年9月~2010年3月于我院介入科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行支架置入的患者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8±11.8)岁。33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75.7%(25/33),高血脂患者占54.5%(18/33),高血压患者占60.6%(20/33),有吸烟史的患者占45.5%(15/33)。33名患者中,左髂外动脉病变2例,右髂外动脉病变1例,双侧股动脉病变7例,左股动脉病变12例,右股动脉病变11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严重肢体缺血症状,包括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坏疽等。术中经PTA球囊预扩张,行DSA显示病变处狭窄仍≥50%或有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夹层,远端均有至少一条流出道通畅,符合支架置入的条件,因此行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终身抗凝。首要观察指标定为1年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指死亡、病变处二次手术、术侧肢体截肢(趾)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及1年经彩超测得的通畅性(有条件者行DSA/CTA显示血管形态)、6个月及1年时用行走受损问卷评定的临床功能状态。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重建,共置入66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通畅率100%,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3名股动脉支架患者经彩超证实再狭窄,1名患者进行了同侧截趾。术后6个月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支架通畅率为93.8%(30/32)(股动脉再狭窄2例,二次手术后未开通)。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通畅率为87.5%(28/32)(1例股动脉闭塞者截趾,3名股动脉再狭窄者二次手术后未开通)。采用Regensteiner等于1990年提出的行走受损问卷评分方法,对患者行走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分,行走距离得分由术前的(19.4±14.5)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61.5±18.4)分(n=32)、术后1年的(38.5±19.2)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距离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速度得分由术前的(1.7±1.1)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4.3±2.9)分(n=32)、术后1年的(3.5±1.4)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速度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结论:本研究中,术后1年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6个月及1年支架通畅性较好,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距离及行走速度得分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一2019年3月14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12~14d出现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患者,比较PMT前后红细胞及肾功能变化,有无症状性肺栓塞以及PMT的血栓清除效果,是否成功回收滤器及有无下腔静脉损伤。结果:PMT前后红细胞及肾功能水平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PMT后血栓清除Ⅲ级12例(85.71%),Ⅱ级2例(14.29%)联合应用CDT治疗后血栓清除达Ⅲ级,所有患者均成功回收滤器,无下腔静脉损伤发生。结论:PMT可安全、有效的清除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从而提高滤器回收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短期反复行GS-TAE治疗伴动门脉瘘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短期反复行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对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CT、MRI诊断肝细胞癌,血管造影确认均有动门脉瘘形成的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将明胶海绵碎块与抗癌药混合并行肝动脉栓塞术,明胶海绵颗粒直径均选择在0.5~1mm之间,栓塞次数3~5次,栓塞间隔3~5周。结果:12例治疗后癌灶范围缩小(85.7%),全部14例A-P shunt消失,患者生存时间4~26个月。9例同时伴有门脉癌栓,治疗后8例门脉癌栓缩小或回缩(88.9%),其中1例门脉癌栓甚至完全消失。结论:短间隔反复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36~83岁,平均61.5岁)均在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或AFP检测怀疑残留或复发,但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时行全身PET/CT检查,检查结果以最终病理结果或随访结局为参考。结果:最终共证实28处病灶,PET/CT检测出了93.7%(15/16例)的肝内病灶,100%(12/12例)的肝外病灶,总体检出率为96.4%。在15例中,PET/CT至少能检出1个病灶。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诊断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传统影像学不能明确的肝内复发或新发病灶,并能同时有效地发现肝外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新生儿核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1例经临床确诊为核黄疸的足月新生儿进行高场MRI检查。年龄2~11天,平均6.2天。对其中的8例患儿于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和复查MRI。MRI采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扫描图像包括T1 WI、T2 WI和DWI,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单盲法分析MR图像。结果①21例核黄疸的足月新生儿中有19例(19/21)T1 WI上双侧苍白球信号对称性增高,2例信号未见改变。②8例核黄疸患儿3个月以后随访和复查MR,其中有6例出现脑后遗改变,均显示T2 WI上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另外2例信号未见改变,临床症状表现轻微。③上述病例DWI上信号均未见特殊改变。结论MRI T1 WI及T2 WI在本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并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PVA颗粒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18例子宫肌瘤患者。结果:经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月经周期和经量恢复正常,疼痛和贫血等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和社会效果好、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藻酸钠微球颗粒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海藻酸钠微球颗粒(KMG)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35例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方法为经导管双侧子宫动脉注入KMG,栓塞后随访复查,随访时间全部为6个月以上,观察子宫肌瘤的缩小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5例全部完成双侧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在有症状的29例中,25例(86.2%)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月经症状改善最为显著。至栓塞后6个月时,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9.3%,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2.1%,所有患者随访期内肌瘤缩小后未再增大。术后最常见副反应即栓塞后综合征,所有病例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应用KMG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