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年龄、性别及其十二指肠黏膜绒毛形态与纹状缘氨基肽酶N(APN)、二肽氨基肽酶IV(DPPIV)、氨基肽酶A(APA)和膜Gyl-Leu肽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3月-10月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章医院264例患儿进行胃镜下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活检,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肽酶活性测定.结果 绒毛萎缩组APN、DPPIV活性均低于正常组.DPPIV活性与年龄呈负相关.APN、APA和Gyl-Leu肽酶活性与年龄因素无关.四种肽酶活性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纹状缘氨基肽酶APN、DPPIV及二肽酶Gyl-Leu肽酶的活性与绒毛形态有关,而Gyl-Leu肽酶及APA活性不受绒毛形态改变的影响.DPPIV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iceA基因亚型与胃炎的关系.方法 10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儿的胃窦处取3块胃黏膜,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抽提胃黏膜基因组DNA,用3对引物检测H.pylori ureA和iceA基因,分析H.pylori iceA基因亚型与胃炎的关系.结果 105例样本中,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三者均阳性的标本52例,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单独检出率78.84%(41/52),H.pylori iceA2亚型菌株单独检出率1.92%(1/52),H.pylori iceA1和iceA2亚型均阳性的检出率3.84%(2/52),iceA1和iceA2亚型均阴性的比率15.38%(8/52),H.pylori iceA1亚型阳性率与其它基因亚型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的患儿中轻度慢性胃炎3例,中度慢性胃炎15例,重度慢性胃炎25例;未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的患儿中轻度慢性胃炎2例,中度慢性胃炎4例,重度慢性胃炎3例,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患儿与未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患儿的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ylori iceA1亚型是广州地区儿童感染H.pylori的优势基因亚型,H.pylori iceA1菌株容易引起较严重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3.
上消化道出血是儿科常见症状 ,近年来 ,由于胃镜在儿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确诊率越来越高。有报道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依次为 :十二指肠溃疡 ,各型胃炎 ,胃溃疡 ,复合溃疡[1] 。但资料多限于 4表 1 各年龄组病变检出情况例  年龄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溃疡 十二指肠球炎(糜烂型 )急性胃炎(糜烂型 )十二指肠球炎 反流性食管炎<1 2个月 1 0 3 7 2 11 2~ 36个月 7 85 7 5 0岁以上儿童。为了解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我们对 35例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胃镜检查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纤维连接蛋白(FN)、转铁蛋白(TRF)、瘦素(LP)和氨基酸谱等指标在评估营养不良患儿肠内营养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营养不良患儿30例,保健科门诊健康对照组30例,每例均抽血查血常规和ALB、RBP、PA、FN、TRF、LP、三酰甘油(TC)、氨基酸谱分析,营养不良组经10d持续肠内营养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营养不良组治疗后血清RBP、PA、FN、TRF、LP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径围(MAC)、上臂肌围(MAMC)、TC、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淋巴细胞计数(TLC)、AL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ALB、RBP、PA、FN、TRF存在正相关性,ALB与RBP、PA、FN、TRF呈正相关,PA与BMI、ALB、RBP、FN、TRF、LP呈正相关,LP与BMI、ALB、RBP、PA等指标呈正相关性。治疗后谷氨酰胺、组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EAA)、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支链氨基酸(BCAA)较前明显升高(P<0.01或P<0.0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总芳香族氨基酸(AAA)较治疗前降低(P<0.01或P<0.05)。结论 RBP、PA、FN、TRF、LP和血氨基酸谱可作为评估营养不良患儿肠内营养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结肠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清洁肠道后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肠镜高频电切结肠息肉治疗86例,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 60例表现为便后滴血,25例为黏液脓血便,1例腹痛3年,共检出107枚息肉,85枚位于左半结肠,以单发为主,男孩多见,病理检查多为幼年性息肉。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痛肠镜是儿童便血或长期腹痛的首选检查方式,高频电凝电切方法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迁延性慢性(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探讨回肠末端黏膜组织学形态与纹状缘肽酶、双糖酶活性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结肠镜检查患儿回肠末端黏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以迁慢性腹泻病及非腹泻病组患儿为观察对象,两组中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者为慢性炎症组,余为黏膜正常组。非腹泻病组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回肠末端黏膜标本中纹状缘肽酶和双糖酶活性水平。结果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童医院共收集到27例回肠黏膜标本,光镜下见其绒毛形态均正常,病理学检查10/27(37.0%)例有慢性炎症。迁慢性腹泻病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炎症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黏膜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末端黏膜绒毛正常的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其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慢性炎症且绒毛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其纹状缘肽酶活性及双糖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2~12岁儿童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广州地区2~12岁具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1186例进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用ELISA检测血清H·pylori抗体,并对其中528例同时取胃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胃镜检查为胃十二指肠疾病者1010例,阳性率为85·2%(1010/1186);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301例,阳性率25·38%,各年龄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2~3岁14·38%(21/146),4~5岁为19·31%(39/202),6~7岁为24·01%(67/279),8~9岁为28·87%(82/284),10~12岁为33·45%(92/275);组织学改变为胃黏膜上皮变性,腺体上皮脱落坏死,发生坏死的腺体有淋巴细胞的广泛浸润及聚集灶,感染严重的病例可找到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在变性的黏膜表面与坏死的腺体内可找到幽门螺杆菌。结论H·pylori感染在广州地区2~12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中并不少见,并随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H·pylori感染的病理改变全部为慢性炎症表现,炎症程度重,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变性坏死,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多形白细胞浸润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采用抗病毒止泻液(由葛根、黄芩、石榴皮、藿香、茯苓、山楂等组成)结合液体疗法治疗;对照组100例,单纯以液体疗法治疗。疗程为3天。观察综合疗效及用药24、48、72小时后体温、呕吐、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脱水纠正及电解质平衡等情况。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9.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72小时内大便恢复正常有效率治疗组为74.0%(74/100),对照组为23.0%(23/1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有效率治疗组为96.3%(78/81),对照组为79.2%(57/72),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抗病毒止泻液结合液体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优于单纯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10.
42例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42例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的观察和护理。根据异物吞入时间及异物大小、性质,19例用排出异物法,21例用胃镜取异物法,2例用手术取异物法,异物均顺利排出或取出,未发生并发症。除对家长及年长患儿做好心理护理外,排出异物法的护理重点是观察患儿的大便中有无异物,患儿出现呕血、腹痛、发热、黑便,须改用其他方法处置;胃镜取异物法损伤性小,并发症少,护理重点是认真做好准备,取异物时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取异物后加强观察,注意有无出血、穿孔症状;手术取异物用于异物已致消化道穿孔者,术后予腹部手术的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