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探索特布他林与硝苯地平用于产时胎儿宫内复苏(intrauterine fetal resuscitation,IUF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前瞻性将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中出现不可靠胎心监护图形(non-reassuring fetal heart rate tracing,NRFHT)的11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特布他林组(硫酸特布他林0.25 mg皮下注射,n=55)和硝苯地平组(硝苯地平10 mg口服,n=55)。收集2组孕妇使用药物前及用药后5、15、30 min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IUFR的成功率、药物起效时间、产后出血率等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特布他林组和硝苯地平组孕妇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硝苯地平组孕妇用药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特布他林组孕妇心率在用药后5、15、30 min均快于用药前[(97.0±20.2)、(99.2±13.8)、(91.8±12.6)与(81.7±11.3)次/min,P值均<0.001],但心率增快效应在30 min开始下降,与用药后15 min相比,心率下降了6.4次/min(95%CI:1.5~11.2,P<0.05)。所有孕产妇均未发生需要医疗干预的不良反应。特布他林组有78.2%(43/55)复苏成功,与硝苯地平组的70.9%(39/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381);特布他林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快于硝苯地平组[2 min(1~6 min)与6 min(1~10 min),U=2348.50,P<0.001]。2组孕产妇因NRFHT行剖宫产及阴道助产、1 h内再次使用宫缩抑制剂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低Apgar评分(≤7分)、低脐动脉pH值(pH<7.2)、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特布他林用于产时IUFR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其起效速度快,可作为处理产时紧急IUFR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生期下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为围生期孕妇下生殖道感染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分娩的340例孕妇,在孕28~34周时进行骨盆内测量同时取阴道和宫颈分泌物进行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细菌性阴道炎(BV)、衣原体属和淋菌等5项检测,将其分成感染组(89例)和非感染组(251例),比较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340例患者中发生生殖道感染89例,发生率为26.2%,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占48.3%,与其他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早产、胎膜早破、未足月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低体重出生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生期妇女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有BV、VVC和滴虫性阴道炎等,其与早产、胎膜早破、未足月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低体重出生儿等有关,故提高对生殖感染的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腹腔引流管对诊断围产期子宫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0年间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的110例病例资料,分析患者腹腔内引流管的放置、腹腔内出血发生及其诊断方式、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以及与腹腔引流管相关的并发症的资料.结果 110例子宫切除术中73例(66.4%)放置腹腔引流管,37例(33.6%)未放置.共36例(32.7%)发生腹腔内出血,其中置管+综合技术诊断28例,综合技术诊断8例.腹腔内出血的诊断时间置管+综合技术诊断组短于综合技术诊断组(7.5 h vs.15 h,P=0.033);因引流管堵塞、脱落等延误诊断6例,平均延误时间为4.5 h(2~13 h);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为引流管堵塞7例(7/73,9.6%),引流管脱落3例(3./73,4.1%),引流管细菌培养阳性7例(7/18,38.9%),引流口愈合不良2例(2/59,3.4%).结论 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子宫切除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内引流管可以早期诊断腹腔内出血,应重视结合综合诊断技术,并加强引流管的管理,防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甲型H1N1流感与妊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围死亡期剖宫产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007-2011年期间收治的12例发生心跳骤停的孕妇,根据其是否进行围死亡期剖宫产分为两组,分析并对比其临床特点、孕妇结局及胎儿结局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例进行围死亡期剖宫产者4例新生儿存活、4例孕妇存活;6例未进行围死亡期剖宫产者胎儿均死亡、4例孕妇死亡。 结论 围死亡期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心跳骤停孕妇抢救的成功率且能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危重症孕产妇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特点和围产结局。 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ICU 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14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孕产妇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种和指征、未分娩者行机械通气情况、呼吸机模式的选择与通气指标以及脱机情况等。 结果114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孕产妇中,未分娩者10例,其中8例合并有基础疾病,6例胎儿在行机械通气治疗前已发生胎死宫内。需机械通气的产科病因主要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及相关并发症(34.21%)、失血性休克(27.19%),非产科病因主要为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6.14%)和妊娠合并重症肝炎(6.14%)。危重症孕产妇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指征是低氧血症(62.28%)和低通气量(37.72%)。孕产妇死亡26例,占22.81%。 结论危重症孕产妇机械通气的产科病因主要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及相关并发症和失血性休克等;容量控制下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未正压(PEEP)模式是机械通气呼吸机的常用模式,可减少孕产妇肺水肿的发生;在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过程中机械通气的特点值得产科及ICU科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近5年来救治的危重症孕产妇的转运文档记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特点,总结不足,提出改善建议。 方法收集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5年间由外院转运至广州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可获得的孕产妇资料95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由救治中心出车接回患者,分为单程转运组和双程转运组,收集两组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到达救治中心的相关文档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953例转运危重症孕产妇中有转运前记录者605例(63.48%),其中转运前记录较完善可用于病情评估者456例(47.8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32例(34.84%);转运途中有记录者308例(32.32%),100%有转运后记录。其中655例为产前转运的危重症孕妇,有胎心监测记录仅56例(8.54%),有宫缩情况和产程监测记录仅21例(3.21%)。双程转运组转运前记录、转运途中记录及知情同意签署比例均较单程转运组高,比例分别为73.18%比57.65%,86.03%比0%,86.59%比3.70%;P值均<0.001,两组均存在明显不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改善转运文档记录意见与建议。 结论危重症孕产妇转运环节中转运前评估、转运中监测及转运相关文档资料记录等存在不足,应继续加以完善,以降低危重症孕产妇转运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妊娠期生理变化与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的病理特点,建立客观量化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转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产科重症监护病房的437例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病情严重程度量化评分,分析分值与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患者各器官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关系,建立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不同评分组间器官功能障碍采用χ2检验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病情评估系统死亡风险预测公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建立的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评分系统由20个生理参数组成,包括:体温、血压、呼吸频率、心率、氧分压、氧合指数(PaO2/FiO2 )、pH值、钠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尿酸、年龄及神经系统评分。随着评分分值增加,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器官受损数目显著增加。死亡风险预测公式:log eY/(1-Y)=-6.56+0.927×神经系统评分+0.149×(总评分-神经系统评分)。 结论初步建立了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以利于提高该类患者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