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免疫抑制状态儿童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定量分析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儿童病毒清除的时间差别,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精准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临床数据。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住院患儿为队列人群,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分为绝对免疫抑制、相对免疫抑制和实施免疫抑制疗法,以免疫抑制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与非免疫抑制组行1∶3匹配。以鼻咽拭子新冠病毒PCR检测拷贝数阈(Ct)值≥35为队列终点。 主要结局指标:新冠病毒清除时间。 结果:2022年4月12日至2022年5月12日在上海市新冠病毒感染定点收治医院符合本文共同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连续病例728例。免疫抑制组33例,其中绝对免疫抑制8例,相对免疫抑制23例,接受免疫抑制疗法2例(不包括绝对和相对免疫抑制患儿)。非免疫抑制组匹配后99例。2组临床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6.5±6.8)和(10.3±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4.0 ± 8.3)和(9.7 ± 3.1)d,普通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8.3 ± 4.9)和(11.2 ± 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9~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05~0.039)。2组普通型病例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10~15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2周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3例(9%),临床分型均较前轻,3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结论:Omicron株感染的免疫抑制患儿病毒清除时间较非免疫抑制患儿显著延长,主要反映在第9~14天,免疫抑制患儿病毒复阳风险高,提示需要更长的隔离时间和转阴后严格的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的一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干细胞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减轻组织损伤、修复受伤组织的能力,可能为脓毒症治疗带来崭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rug resistance and β-actamase gene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AB)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ational antibio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Methods Twenty-six MDR-AB strains were separated and collec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13 antimicrobial agents were determined by agar dilution method.Genotypes of β-lactamase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ults The resistant rates of the 26 strains to Ceftazidime,Cefoxitin,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Ciprofloxacin were 100.0%.About 80.8% to 96.2% of these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the other antimicrobial drugs.Among the 26 MDR-AB strains,100% (26/26) strains possessed oxa-51,77% (20/26) possessed oxa-23 gene,54% (14/26) carried arnpC gene,both oxa-23 and ampC were identified in 42% (11/26) strains,while oxa-24,oxa-58,imp-1,imp-4 and vim-2 gene were not identified.Conclusions The drug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 serious,oxa-23 and ampC are the major plactamase genes carried by MDR-AB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相似文献   
4.
5.
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 并在各国广泛传播, 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儿童感染患者比例的上升, 近年来CRE院感防控的相关研究也更加关注这一群体。由于针对CRE感染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 病死率高, 故早期预防尤为重要。主动筛查作为预防CRE感染的核心措施, 近年来已在多个国家开展, 并被证实对CRE的院内感染防控有积极作用。主动筛查的目标人群一般包括CRE患者密切接触人群以及CRE感染高风险人群;筛查标本多使用肛周拭子或直肠拭子;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法和分子检测技术, 并以前者为主;筛查时机为对新入院患者24 h内留取初次标本, 并以定期检测的方式对感染高风险人群进行全程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其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出的2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2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及环丙沙星耐药率100.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为80.8%~96.2%.26株测试菌株中oxa-51均为阳性,20株(77%)oxa-23阳性,14株(54%)ampC阳性,11株(42%)oxa-23和ampC同时阳性.未检出携带oxa-24、oxa-58、imp-1、imp-4和vim-2基因的菌株.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严重,oxa-23和ampC是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主要β-内酰胺酶基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rug resistance and β-actamase gene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AB)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ational antibio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Methods Twenty-six MDR-AB strains were separated and collec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13 antimicrobial agents were determined by agar dilution method.Genotypes of β-lactamase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ults The resistant rates of the 26 strains to Ceftazidime,Cefoxitin,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Ciprofloxacin were 100.0%.About 80.8% to 96.2% of these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the other antimicrobial drugs.Among the 26 MDR-AB strains,100% (26/26) strains possessed oxa-51,77% (20/26) possessed oxa-23 gene,54% (14/26) carried arnpC gene,both oxa-23 and ampC were identified in 42% (11/26) strains,while oxa-24,oxa-58,imp-1,imp-4 and vim-2 gene were not identified.Conclusions The drug resistanc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 serious,oxa-23 and ampC are the major plactamase genes carried by MDR-AB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相似文献   
7.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心肺支持技术,以血泵产生负压,从静脉引血,血液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重新灌入体内,用于较长时间的持续心肺替代支持,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衰竭和(或)心脏功能衰竭经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近些年,国内ECMO技术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而有效防治ECMO并发症是决定该技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ECMO运转中的心肌顿抑的诊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全球性疫情给传统医疗模式带来巨大挑战。2022年3~5月,上海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由于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强、容易免疫逃逸发生疫苗突破性感染,儿童病例数骤增。儿童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设立,在儿童专科医院和方舱医院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自2022年4月7日至6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定点医院共收治871例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其中3岁以下儿童568例(65.2%),轻型/普通型病例870例(99.9%),1例重型病例。该文报告该定点医院对儿童新冠肺炎病例的管理经验,主要包括:构建病例入院流程,强化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规范化诊疗,优化重症管理预警和救治系统,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亲子”护理策略,落实“一人一策”中医中药治疗方案,优化出院流程、加强床位周转,严格全轨迹防控、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构建结构化病历系统、借助信息平台、适应病例大流量工作模式,开展科学研究、分析诊疗经验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8):839-845]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炎症指标评价其对医院感染预测的价值,并寻找入住PICU后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时点。方法 以入住PICU时非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在PICU中发生医院感染结局为医院感染组,余为非医院感染组;收集4个时点的3项炎症指标[CRP、PCT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分析炎症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等。结果 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危重症患儿75例。医院感染组23例,非医院感染组52例,两组在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和有创操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危重症患儿在PICU中均分别得到238个CRP、PCT和pro-ADM值,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的3个炎症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佳界值分别为21.3 mg·L-1、0.85 ng·mL-1和0.86 nmol·L-1,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67和0.839。入住PICU至医院感染发生的时间为(118.9±70.8)h,入住PICU至距医院感染发生最近1次采血时点间隔为(96.5±66.4)h,医院感染发生与其最近1次采血时点间隔为(23.6±21.9)h。3个炎症指标不同组合,CRP+PCT+pro-ADM、PCT+pro-ADM、CRP+PCT和CRP+pro-ADM预测医院感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885、0.882和0.879;敏感度均为91.3%,特异度44.2%~63.5%。结论 CRP、PCT和pro-ADM单项及其组合均对医院感染有较好预测价值,入住PICU 4 d左右是适宜的以炎症指标判断医院感染的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