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尼妥珠单抗对人肺癌A549细胞系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C组)、照射组(R组)、加药组(D组)、照射加药组(R+D组),利用单击多靶教学模型拟合辐射剂量效应曲线,应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存活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R组与R+D组平均致死剂量(D0)分别为2.727Gy、2.164Gy,准阈剂量(Dq)分别为1.102Gy、0.301Gy;两组放射增敏比SERD0为1.260、SERDq为3.661,流式细胞仪结果提示R+D组G2/M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增加最明显(P<0.05)。结论尼妥珠单抗对A54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机制与尼妥珠单抗调控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减少肿瘤细胞的亚致死损伤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与放疗同步/序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6例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初治局部晚期不可手术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KPS≥70分,经过2个周期吉西他滨联合治疗顺铂(GP)方案诱导化疗后,非随机分为两组,序贯组(SCRT):26例,放疗后续2个周期GP方案巩固化疗.同步组(CCRT):30例,放疗同步应用单药吉西他滨(G)化疗,放疗后续2个周期GP方案巩固化疗.其中GP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 d1,d8,顺铂25 mg/m2 d1~3,21天为1个周期;同步G方案:吉西他滨600 mg/m2,1次/w,共6周.放疗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DT 60~66Gy/30~33f/6~6.5 w.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和长期生存.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序贯组vs 同步组,总有效率:53.85% vs 73.33%(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18个月vs 11.31个月(P<0.05=,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 vs 80.0%,23.08% vs 46.67%(P>0.05),中位生存期14.6个月vs 19.2个月(P<0.05).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为主.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3.08% vs 33.34%(P>0.05),Ⅲ~Ⅳ度血小板减少23.08% vs 23.34%(P>0.05),≥Ⅲ级放射性食管炎19.23% vs 23.33%,放射性肺炎15.39% vs 26.67%P>0.05.结论:吉西他滨与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略优于序贯治疗,不良反应略有增加,但有较好耐受.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诊疗策略及预后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移植瘤动物实验探讨奥希替尼联合抗VEGF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构建EGFR T790M突变的H1975人肺腺癌细胞移植瘤动物模型。实验分组:低剂量奥希替尼组、高剂量奥希替尼组、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高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每组各5只小鼠,给药  方法  奥希替尼2.5 mg/kg/d或5 mg/kg/d,采用每天灌胃处理;贝伐珠单抗5 mg/kg,每周2次腹腔注射。接种后和给药期间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活检整个肿瘤。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HIF-1α、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及其下游AKT和ER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  给药2周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较低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HIF-1α、VEGF表达率和MVD显著降低(P < 0.05),p-EGFR、p-AKT和p-ERK表达减少(P < 0.05)。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低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P < 0.05),上述因子均明显降低(P < 0.05)。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组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比较,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p-EGFR、p-AKT、p-ER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奥希替尼联合组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两个联合组之间,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2),上述因子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贝伐珠单抗能够显著增加奥希替尼对伴EGFR T790M突变的肺腺癌移植瘤的杀伤能力。贝伐珠单抗与奥希替尼协同作用是通过降低肿瘤中VEGF表达,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抑制EGFR下游信号通路激活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和KRAS基因状态对肺癌一线靶向治疗的选择尤为关键,而原发肿瘤和转移瘤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EGFR和KRAS基因状态.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比较配对的原发肺癌灶和转移灶EGFR和KRAS基因状态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所有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末次检索日期2010年5月10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对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GFR基因突变、扩增、EGFR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突变状态之间的差异.结果 14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具有配对的原发灶和转移灶,598例vs 598例.原发灶中EGFR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的突变频率高于转移灶,RR分别为1.13(95%CI:0.98-1.31,P=0.09)和1.39(95%CI: 0.95-2.03,P=0.09).转移灶中EGFR的基因拷贝数高于原发灶,RR=0.74(95%CI:0.53-1.02,P=0.06).EGFR基因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突变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原发灶和转移灶基因状态不一致率分别为:EGFR突变率为17.09%;EGFR扩增率为27.07%;EGFR蛋白表达率为27.84%;KRAS突变率为25.91%.结论肺癌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中EGFR基因突变较KRAS基因状态更为稳定,原发灶中KRAS基因突变更能反映肺癌周身癌灶KRAS基因特征,单独对转移灶做KRAS状态分析可能会引入更多抵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联合检测原发灶中EGFR和KRAS基因突变可作为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配对的原发肺癌灶和转移淋巴结EGFR、KRAS和MET基因状态,探讨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基因变化规律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22例手术切除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未经靶向和化学治疗,获取配对的原发灶和N2站转移淋巴结。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外显子19-21,KRAS密码子12和13突变,实时定量PCR检测MET基因拷贝数。结果:原发灶和N2转移淋巴结中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22例(31.82%)和6/22例(27.27%),EGFR基因型一致率达95.45%。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22例(9.09%)和1/22例(4.55%)。转移淋巴结MET基因拷贝数(1.54±0.71)显著高于原发灶(1.19±0.41),P=0.038。EGFR 19和21基因突变与原发灶(P=0.24)、转移灶(P=0.97)的MET基因拷贝数以及原发灶和转移灶MET基因拷贝数变化(P=0.69)之间都无相关性,P>0.05。不同的EGFR基因状态和MET基因拷贝数其1年无病生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癌原发灶和相应转移淋巴结中EGFR基因突变较稳定;EGFR敏感基因突变与MET基因拷贝数可能无关;而未经EGFR-TKI治疗的肺癌患者其MET基因拷贝数在淋巴结转移时即已开始出现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兆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摆位误差和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方法 采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对22例鼻咽癌患者设计IMRT逆向调强放疗计划,采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配备的MVision兆伏级CBCT容积成像并与计划CT图像进行三维方向(左右、头脚、前后)匹配,获取前5次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调整前和调整后的CBCT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边界.结果 22例患者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0.03±1.68)mm、头脚(0.17±2.03)mm和前后(0.28±2.15)mm.摆位误差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次CBCT分次间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前PTV外扩边界,左右2.78 mm,头脚3.22mm,前后3.46 mm.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1.74 mm,头脚1.94 mm,前后2.13 mm.结论 鼻咽癌各个方向的计划靶区边界小于4 mm,采用兆伏级CBCT技术对鼻咽恶性肿瘤IMRT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纠正和PTV边界的评估对提高鼻咽癌IMRT治疗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癌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变异和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胃癌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control region)的不稳定性、多态性及其他变异,探讨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22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共44个样本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控制区通过PCR扩增;然后通过直接测序检测控制区的不稳定性、多态性以及其他变异。结果:mtDNA控制区不稳定性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9.1%(13/22)和40.9%(9/22),P=0.37;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也不相关,P=0.42。7例样本显示np 16 182 PolyC不稳定性,其中5例伴有np 16 189 T-C的转换。另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控制区变异。结论: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和不稳定性对胃癌发生的作用有限。np16 569 T-C的转换很可能是np 16 182 PolyC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突变和不稳定性,探讨mtDNA损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CR扩增22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的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mtDNA控制区(D-loop)以及编码基因,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DNA测序检测分析mtDNA的变异情况(包括种系性突变、体细胞突变和不稳定性)。结果:22例胃癌组织其线粒体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genome instability,mtGI)的发生(13/22,59.1%)与mtDNA体细胞突变(10/22,45.5%)呈正相关,r=0.894 4,χ2(Pearson未校正法)=14.400 0,P=0.000 1。肠型胃癌患者12S rRNA位点损伤度(每例2.32个/1 000 bp)是弥漫型胃癌(每例0.86个/1 000 bp)的2.7倍,t=2.638 6,P=0.015 8。结论:mtDNA损伤可能参与肠型胃癌的发生,mtDNA损伤致癌可能需要2次打击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恩度单药及恩度联合卡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经恩度单药或恩度联合卡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2(17~78)岁。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恩度联合卡铂治疗组(联合用药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6(17~66)岁;恩度单药治疗组(单药组)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3(38~78)岁。分析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用药组和单药组有效率分别为75.8%和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在不良反应方面,单药组乏力、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P=0.006,0.000,0.017)。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171 d、14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恩度联合卡铂或恩度单药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对于体力状态差不能耐受铂类灌注者,可给予恩度单药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