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8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76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199篇
内科学   108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76篇
综合类   52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8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05篇
  7篇
中国医学   253篇
肿瘤学   8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七麦数据”网站收录的中医移动医疗Ap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根据“七麦数据”对移动医疗App的分类,结合中医移动医疗App的信息服务内容和特点,将筛选出的中医移动医疗App划分为医疗健康类、中医养生类、知识传播类、全面综合类,并根据“七麦数据”网站中对各类中医移动医疗App的打分及累计下载量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2款中医移动医疗App,从全面性、人性化、安全性、实用性4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对其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评价,指出当前中医移动医疗App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光化学作用对肿瘤细胞胞吞大分子的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光敏剂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以及光化学作用对肿瘤细胞胞吞大分子的释放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LA、ALA-HE、HMME、TPPSa2在肿瘤细胞SW480、K562的胞内分布,使用FITC-右旋糖酐观察肿瘤细胞对荧光标记大分子的胞吞作用,通过光照激发光敏化细胞,动态观察光化学作用前后胞吞大分子FITC-右旋糖酐的胞内分布变化.结果ALA、ALA-HE、HMME、TPPSa24种光敏剂均表现为胞质分布,核内分布少.ALA、ALA-HE的胞内分布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的弥散性荧光.HMME则表现为胞质内颗粒状荧光与弥散荧光同时存在.TPPSa2为典型的胞质内颗粒状荧光分布.光敏剂在SW480、K562两种肿瘤细胞的胞内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光照激发不同光敏剂对肿瘤细胞胞吞FITC-左旋糖酐的胞内分布影响不同.由TPPSa2及HMME活化而产生的光化学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荧光颗粒重分布,ALA、ALA-HE则对胞吞荧光无明显重分布作用.结论不同光敏剂因其不同的理化性质而表现为不同的胞内分布.光化学作用可对肿瘤细胞胞吞大分子产生胞吞释放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光化学作用对胞吞泡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局部麻醉和模拟定位机引导在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的射频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采用0.5%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皮穿刺集束巨能刀治疗肺癌46例。CT显示条索状瘢痕残余ll例,空洞形成或直径缩小32例,无变化1例,增大2例。治疗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内热感及短时间内可以忍受的疼痛感。并发症包括气胸7例、皮下气肿5例、发热24例、咯血13例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集束巨能刀射频治疗周围型肺癌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直径〈3cm的肿瘤。局部麻醉配合全身止痛药物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治疗中的疼痛问题,与全麻相比还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的优势;对于周围型肺癌,模拟定位机引导经皮穿刺定位与CT引导相比,同样准确、安全,但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5.
FOLFOX4与替加氟替代方案对晚期胃癌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FOLFOX4方案与替加氟替代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75例,按收治的时间顺序交叉分入FOLFOX4组(A组)或替加氟替代组(B组),两方案均至少连用3周期评价疗效.A组:OXA 85mg/m2,静滴2h,第1天;LV 200mg/m2,静滴2h,第1、2天;5-FU 400mg/m2,静推,然后600mg/m2,22h静脉维持,第1、2天;2周重复,14天为1个周期.B组:OXA 130mg/m2,静滴2h,第1天;LV 200mg/m2,静滴2h,第1-5天;FT-207 800mg/m2,静滴3h,第1-5天;3周重复,21天为1个周期.结果:研究对象共75例.A组39例,总有效率(CR + PR)41.0%,其中初治患者总有效率55.6%;复治患者的总有效率28.6%.B组36例, 总有效率38.9%,其中初治患者总有效率 50.0%;复治患者的总有效率3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神经感觉毒性等,A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FOLFOX4方案与替加氟替代方案均为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的方案,FOLFOX4方案总有效率稍高,不良反应较替加氟替代方案重,但可耐受.建议晚期胃癌初治可选用FOLFOX4方案,而其中年龄偏大,体质欠佳的患者宜选替加氟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6.
HBV两种感染模式患者血清CG、β2—MG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ALT、CG、β2-MG浓度变化对HBsAg、HBeAg、HBcAb阳性(A组)及HBsAg、HBeAb、HB鄄cAb阳性(B组)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监测价值。方法将180例HBV感染者按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模式分为A组(94例)和B组(86例)二组,同时选取健康人4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ALT、CG、β2-MG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标记物;酶法测定ALT;放射免疫法测定CG、β2-MG。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ALT、CG、β2-MG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A组ALT、CG、β2-MG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定血清CG、β2-MG可较早期、较全面的反映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 (pretermprematureruptureofmembranes ,PPROM)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 6 5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5例PPROM中以流产引产史、感染及胎位不正多见。孕 2 8~ 34+ 6w 与孕35~ 36 + 6wPPROM比较 ,前者剖官产率明显低于后者 (P <0 .0 1) ,而新生儿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1)。结论 对孕 2 8~ 34+ 6w 的PPROM宜采用期待疗法 ,以减少新生儿的并发症 ,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眼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文通过对眼科手术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 ,使患者能很好配合手术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参加术前病案讨论和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理护理 ,以及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结果 :经过两组对照加强心理护理能使病人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 ,提高了病人对手术的满意率。结论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融洽了护患关系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提高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IGF-ⅠR)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上的表达,以及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单克隆抗体(IGF-ⅠRMcAb)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T-29的IGF-ⅠR表达,MTT法检测两种IGF-ⅠR McAb对HT-29的抑制增殖作用及诱导凋亡情况.结果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膜高表达IGF-ⅠR.IGF-ⅠR McAb能抑制HT-29细胞增殖,McAb对HT-29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抗体浓度增大而增大.IGF-ⅠR McAb诱导HT-29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ⅠR McAb通过阻断IGF-ⅠR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美容的临床与组织学评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的临床与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 1998年至 2 0 0 3年接诊的 5 2例在外院注射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并引起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与组织学研究。为了便于比较 ,另选 12例 1988年~ 1994年期间接受液态硅胶注射的患者取出的组织病理切片与之对照研究。结果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以局部硬结最多见 ,而且多发生在注射后 1~ 2年左右时间里。人体组织对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反应为多核异物巨细胞增生 ,并形成肉芽肿。与液态硅胶比较 ,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引起组织的淋巴细胞反应弱 ,材料周围的纤维包膜较薄。机体内长期存留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软组织填充剂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