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3篇
  1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腹推经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刘明军  李冬梅  卓越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50-1051
目的:观察运腹推经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36例,施用运腹推经法治疗.结果:痊愈1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89%.患者治疗后体重和体重指数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01);腰臀围比和腰股围比下降,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运腹推经法对于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2002年广东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2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及抗原性变异情况。方法 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和鸡胚进行流感病毒分离,用交叉血凝抑制实验对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提取病毒RNA,用一步法RT-PCR扩增血凝素基因(H3A),产物纯化后,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2年1-10月共获得流感病毒246株,其中H3N2亚型210株,占85.4%,H1N1亚型2株,占0.8%,B型34株,占13.8%;2002年流感流行的高峰是6月;抗原性分析显示,2002年广东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A/粤/236/2002和2001年流行株A/粤/448/2001以及目前国内代表株A/闽/151/2001的抗原比分别是5.6和4.0;其HAl区氨基酸序列和国际代表株A/悉尼/5/97同源性为94.2%,有19个氨基酸差异,其中发生在抗原决定族A、B、E上的有6个,受体结合部有3个。结论 2002年广东省流感病毒以H3N2亚型为主,其流行的分子基础是基因变异导致抗原性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学是从1892年俄国植物学家Dmitri Iwanovski发现了烟草叶病的致病因子具有可滤过性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大多由病毒引起,如冠状病毒、猴痘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特别是与常见病毒显然不同,并且导致传染发病的一群新病毒,如慢病毒;致胎儿患先天不治之症的病毒,如风疹、巨细胞病毒等;还有不少病毒在体外能使细胞恶性转化、发展成肿瘤的病毒,如乳头状病毒等等。因此,病毒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5.
广东省SARS流行株M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测定广东省不同流行时期13份SARS病毒(SARS CoV)标本的M基因序列,通过分析该基因序列的变异情况,初步了解广东省SARS病毒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异。方法:提取病毒RNA,用M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将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13份标本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高,为99.7%~100%,M基因核苷酸序列只在2个位点(80和203位)发生变异,1株80位点的变化引起编码的氨基酸从苯丙氨酸(F)变为半胱氨酸(C),3株203位变化为无义突变。结论:M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不大,初期和后期M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流行高峰期的毒株相差1个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相同;从香港感染病人分离的1株病毒M基因与广东本地感染分离株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5~2001年献血员HIV流行的特征及与其他传染病合并感染情况,为制定HIV经血源传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1年广东省HIV抗体阳性献血员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HB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1995~2001年,广东省累计HIV抗体阳性献血员167例,占全省报告HIV感染总数的5.44%(167/3072),且献血员中HIV抗体阳性人数逐年增长。167例病例中以男性为多(88.02%);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组(55.09%);病例送检地区以广州、深圳和东莞为主;其原籍主要是广东省和河南省。128例肌,抗体阳性献血员中抗-HCV、梅毒抗体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79.69%、7.81%及3.13%,HIV/HCV/梅毒、HIV/HBV/HCV、HIV/HBV/梅毒三重感染率分别为7.81%、3.13%及0,未发现四重感染。结论 广东省肌,抗体阳性献血员合并HCV和梅毒感染率高。应加强献血员的筛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以控制HIV,HBV和HCV经献血员向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7.
动物宿主监测在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和疫源地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通常采用的免疫荧光抗体法需用价格昂贵的荧光显微镜和冷冻切片机等仪器设备,大大限制了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寻求便于基层广泛采用的简便易行而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我们试将ELISA 法应用于宿主动物的监测工作。经实验室观察和现场试用,证明了与免疫荧光抗体法具有相似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完全可以代替免疫荧光法应用于EHFV 的宿主监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广东2003年末SARS患者冠状病毒抗原抗体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SARS-IgG、SARS-IgM、核壳蛋白-IgG抗体和核壳蛋白抗原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对2003年末至2004年初新发4例SARS病人的系列血清进行上述4项的滴度检测。结果在病人较早期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核壳蛋白抗原,随着抗体水平的升高,抗原含量迅速下降。抗体E升下降快,在最高水平维持时间短,并且除第1例外,其余3例的抗体滴度均小于1:100,核壳蛋白抗体变化规律与总的IgG抗体一致,但滴度更低。结论抗体变化规律与前次流行不同,抗体水平变化快,应注意及时采集标本。抗原检测可作为一种实验室诊断依据。核壳蛋白抗体可考虑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软件进行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及核心共现网络分析。结果:纳入344篇文献,涉及头针处方110首,穴位95个,频次≥8次的穴位15个,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频次≥5次的处方10首,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单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使用频次最多的多穴处方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涉及5条经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督脉。聚类分析获得3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获得4组关联穴位。核心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单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百会,两穴关联程度最高的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结论:临床上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遵循通督调神、醒脑开窍等治法,既能充分发挥腧穴协同增效作用,又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崔卓越 《海南医学》2006,17(7):124-125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麻醉效能,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方法100例早孕者,均无麻醉前用药,随机分为2组,Ⅰ组用药为单纯1%异丙酚,静注剂量3mg/kg,Ⅱ组用药为在输注异丙酚前1min先静注0.3μg/kg瑞芬太尼,注药时间30秒,异丙酚静注量2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操作,两组术中因操作刺激,患者有肢体动作时,可追加0.5mg/kg异丙酚以维持满意的麻醉效果.观察术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扩宫时、吸宫时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SPO2、HR值,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体动及术后宫缩痛情况及异丙酚的总用量.结果和术前比,Ⅰ组睫毛反射消失时、扩宫时的MAP、HR显著降低(P<0.01),吸宫时MAP、HR均显著增高(P<0.05),Ⅱ组睫毛反射消失时、扩宫时、吸宫时MAP、HR和术前比显著降低(P<0.01),Ⅰ组诱导时间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延长(P<0.01),异丙酚用量显著增加(P<0.01),术后宫缩痛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麻醉效果确切,呼吸循环抑制显著降低,术后宫缩痛明显缓解,是人工流产较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