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3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评价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12岁以下的白内障术后患儿共43例(55眼),其中先天性白内障18例(30眼),外伤性白内障25例(25眼)。定期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双眼视功能,远期屈光状态和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2月。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外伤性白内障组≥0.6者17眼(68.00%),先天性白内障组≥0.6者13眼(43.33%),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葡萄膜炎,后囊浑浊,角膜水肿等。后囊浑浊是造成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儿童白内障及时诊断、早期手术,采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功能。后发障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长期随访很重要。术后后发障等并发症和弱视治疗是获得良好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拟调节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后术眼拟调节能力.方法:通过对2003-06至今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人工晶状体1CU术后对术眼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视力,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进行测量,并运用主觉近点法、离交法、动态视网膜检影法以及A超测量10 g/L匹罗卡品点眼前后前房深度,检测术眼拟调节能力,同期以单焦人工晶状体Acrysof作为临床对比,评价可调节人工晶状体1CU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CU组的裸眼近视力和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好于Acrysof组;带状光检影测量1CU组的调节力为0.99±0.45D,Acrysof组的调节力为0.25±0.22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23,P<0.05);主觉近点法测量1CU组的调节力为1.60±0.55D,Acrysof组的调节力为0.42±0.22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47,P<0.05);离焦法测量1CU组的调节力为1.46±0.52D,Acrysof组的调节力为0.52±0.35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47,P<0.05);滴用匹罗卡品眼药水后分别测量1CU组和Acrysof组前房深度(ACD)变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374,P<0.05).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可以明显提高近视力,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一定的调节力.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索糖尿病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8例(3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经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分别行角膜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观察,检测其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变异系数渐增加。术后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中央区,有显著性差异。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中央区,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受到超声因素和机械因素的双重损伤。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丢失明显大于中央区,所以对于白内障患者尤其合并糖尿病者,在超声因素(能量、时间)损伤的基础上,应注意机械因素的作用;并且这种创伤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部玻璃体切除系统切除半脱位透明晶状体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手术技术要点、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14例(15眼)半脱位透明晶状体(>18°,<360°或2/4~3/4象限)行晶状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并发症较少,提示手术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对晶状体脱离范围(2/4~3/4)象限的患者行脱位晶状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并适当行前部玻璃体切割具有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前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方法:在超声乳化前利用碎核镊或劈核钩预先将晶状体核机械性分割成若干碎块,再逐个将碎块乳化吸出。结果: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减少。结论:超声乳化前碎核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更加简单、迅速、安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0岁,干部,因右眼视力下降一年于2005年12月就诊.患者曾于1996年在某医院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人手术.术后因眼压升高行虹膜周边切除术,3个月后IOL脱落于玻璃体腔内,遂手术取出,并植入前房型IOL.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诊断为白内障并进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31例患者(40眼),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远、中、近距离视力,屈光度,离焦曲线,高阶像差,客观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倾斜度以及术后脱镜情况等。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可获得优于0.6的良好视力,术后远、中、近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术后34眼(85.7%)目标屈光度为-0.50D~+0.50D;术后3个月离焦曲线在0D、-1.5D和-2.5D出现了3个峰值,且在-1.5D~-2.5D曲线平缓,视力均优于0.8;术后各时间点的高阶像差均低于术前(P<0.05),客观视觉质量均优于术前(P<0.05),且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均在正常值范围内。31例患者术后脱镜率为100%。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早期临床效果较好,为患者提供了稳定的全程视力和理想的屈光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IOLMaster 700、OPD-Scan Ⅲ与MODi 2角膜地形图仪3种仪器在测量白内障患者水平角膜直径(white to white,WTW)、平坦轴角膜曲率(keratometry of flataxial,Kf)和陡峭轴角膜曲率(keratometry of steepaxial,Ks)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12月于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中心就诊并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4例(92只眼),其中男17例(28只眼),女37例(64只眼),平均年龄(52.83±15.00)岁。采用3种仪器分别测量患者的WTW、Kf、Ks。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比较仪器间的差异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仪器相关性及Bland-Altman法评价仪器的一致性。结果 3种仪器测量WTW、Kf、Ks值时,只有IOLMaster 700与OPD-Scan Ⅲ的WTW值、OPD-Scan Ⅲ与MODi 2角膜地形图仪的WTW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中,3种仪器测量值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在0.75~0.98之间。Bland Altman法评价仪器的一致性时,IOLMaster 700与OPD-Scan Ⅲ、IOLMaster 700与MODi 2角膜地形图仪、OPD-Scan Ⅲ与MODi 2角膜地形图仪测量WTW、Kf、Ks值95%一致性界限外比例分别为(5.43%、6.52%、4.34%)、(4.34%、4.34%和7.61%)、(5.43%、5.43%和7.61%)。结论 3种仪器测量Kf、K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OLMaster 700与MODi 2角膜地形图仪测量WTW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种仪器测量Kf、Ks、WTW差异均有临床意义,不能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我国已较广泛应用 ,已积累大量经验及成果。目前最为常用的人工晶体是PMMA及折叠晶体等 ,预折式记忆型人工晶体 (Memorylens)的应用报道极少。自 1998年以来 ,我科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预折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 10例 (10只眼 ) ,均获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本组 10例 10眼中 ,男 6例 6眼 ,女 4例 4眼 ,年龄最大6 8岁 ,最小 42岁 ,平均 6 3岁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8例 8眼 ,并发性白内障 2例 2眼。术前视力 0 .0 1~ 0 .2 ,晶体核硬度 (按L OCS 分级 )为 ~ 级 ,术前视电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