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丹参酮对2型糖尿病高C反应蛋白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丹参酮对2型糖尿病高C反应蛋白(CRP)的作用。方法 将5 2例2型糖尿病CRP增高患者随机分2组各2 6例,均予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加服丹参酮4片/次,每天3次。共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CRP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0 .0 5。结论 丹参酮可明显降低CRP水平,可抑制2型糖尿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I/D)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检测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门诊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ACE基因内含子16I/D多态性,利用B超检测其CCA-IMT,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患者CCA-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携带ACE基因DD型者CCA-IMT增厚的比例显著高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F=10.164,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DD基因型、年龄、合并高血压是T2DM患者CCA-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3.689,1.054,1.562,P均<0.05)。结论ACEDD基因型是T2DM患者CCA-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状况。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资料。结果74例糖尿病足分泌物标本中46例培养出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54.4%),革兰阴性菌24株(42.1%),真菌2株(3.5%),单一菌感染38例,混合菌感染8例,革兰阳性菌对莫西沙星、碳氢霉烯类、利萘唑胺、万古霉素有较高敏感性,革兰阴性菌对碳氢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三代以上头孢菌素敏感性较高。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感染情况不完全一样,应及早进行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达最佳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对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影响。方法对90例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以干预前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值≥0.02mm为界限,将患者分为增厚组24例及非增厚组66例,比较两组代谢指标及其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结果增厚组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压史的比例及平均年龄均显著高于非增厚组(P<0.05);强化干预治疗1a末,两组空腹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24h尿微量白蛋白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对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强化干预时间越早,血糖下降越显著,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进展越慢。  相似文献   
5.
36例初发2型糖尿病诺和灵强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坤  叶锦荷 《河北医学》2008,14(5):575-578
目的:观察诺和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住院期间要求严格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同时均给予诺和灵30R三餐前、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血糖控制后改为诺和灵30R早晚二次,最少治疗3个月,最长坚持治疗6个月。然后根据血糖调整使用药物剂量。对照组33例:门诊治疗和随访,予以制定严格饮食控制、适当的体育锻炼计划;同时口服格列齐特,剂量根据血糖调整。每周门诊检测多点血糖、血压等1~2次。结果:观察组使用胰岛素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为(10±3)d,对照组为(21±7)d,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诺和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快速降糖,解除高血糖毒性作用,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曲线恢复,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血清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坤 《河北医学》2007,13(12):1255-1257
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糖尿病肾病(d iabetic nephropathy,DN)发展的关系。方法:120例DN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测定血清CRP、血甘油三脂(TG)、肌酐(Cr),并以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DN各组CRP、TG、Cr郡高于对照组,DN各组间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与DN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探讨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为三组肥胖的T2DM组68例(A组)、非肥胖的T2DM组86例(B组)和正常体重对照组68例(C组)。测定血清CRP水平,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腰围(W)、腰臀比(WHR)、血压、糖脂代谢参数、空腹胰岛素(FINS),以稳态模式(HOMA)公式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并对导致血清CRP改变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A和B组血清CRP显著高于C组(P<0.01),A组的CRP也明显高于B组(P<0.01)。(2)A组患者血清CRP与SBP、WHR、BMI、TG和HOMA-IR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变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T2DM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肥胖的T2DM患者血清的CRP水平升高与MS、胰岛素抵抗(IR)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夜间血压升高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血压、尿白蛋白尿排泄率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24 h动态血压,根据初检时夜间与日间收缩压的比值,>0.9为观察组(46例),≥0.9为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进行3年的前瞻性研究,观察两组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的异同。[结果]观察组3年累计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为26.09%,较对照组(7.41%)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P=0.031)。[结论]夜间血压升高可能与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夜间血压升高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血压、尿白蛋白尿排泄率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24h动态血压,根据初检时夜间与日间收缩压的比值,〉0.9为观察组(46例),≥0.9为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进行3年的前瞻性研究,观察两组病人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的异同。[结果]观察组3年累计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为26.09%,较对照组(7.41%)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P=0.031).[结论]夜间血压升高可能与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其与血脂、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T2DM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用B型超声对116例T2DM患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两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测定患者的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HbAlc、Tch、TG、LDL-c、HDL-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1)116例T2DM中有斑块者50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3.1%。2)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P〈0.01)。80岁以上组检出率最高达100%。3)颈动脉斑块阳性组年龄明显增大(P=0.000),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高(P〈0.05,P〈0.01),餐后2h血糖(2hPG)较高(P=0.001),IsI降低(P=0.01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发生与年龄、收缩压、2hPG正相关,与IsI负相关。结论因此年龄、收缩压,2hPG及ISI是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严格控制血压及餐后2h血糖,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