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制备骨髓基质干细胞片层,探讨其对组织工程骨成骨的作用.方法 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向成骨方向诱导,利用温度反应性培养皿制备骨髓基质干细胞片层,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将经过预处理的三维多孔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注射BMSCs悬液并复合干细胞片层后植入犬左侧下颌骨缺损,为实验侧;将未复合细胞片层的支架植入右侧,为对照侧.16周后,对新生骨行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 片层中细胞排列紧密,生长活跃.实验侧吸光度值高于对照侧(P<0.05),并可见较多哈弗系统及板层骨样结构.结论 经温度反应性培养皿制备的干细胞片层结合PLGA支架可形成具有板层状结构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联合得宝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应用玻璃酸钠联合得宝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以往单纯应用玻璃酸钠和得宝松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比分析三种用药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和得宝松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和得宝松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和得宝松组(P<0.05或P<0.01);全部病例未见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三组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和得宝松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在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治疗PTDM提供参考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3月1日在某院移植中心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91例移植受者。根据ADA糖尿病诊断指标,将肝移植受者分为PTDM组(18例)与non-PTDM组(73例)。基于统计学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该院肝移植中心PTDM的1年内累积发生率为19.7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BMI ≥ 25 kg·m-2)(OR=8.754,95% CI:2.113~36.273,P<0.05)、术前空腹血糖受损(IFG)(OR=4.713,95% CI:1.305~17.027,P<0.05)和ICU停留时间(OR=1.367,95% CI:1.013~1.843,P<0.05)是肝移植受者发生PT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术前IFG和ICU停留时间与PTDM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为减少PTDM的发生率,针对与PTDM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碘125粒子(125^I)永久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局麻下经CT引导植入125^I治疗,3个月后按WHO恶性肿瘤治疗客观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0例中完全缓解8例(26.7%),部分缓解14例(46.7%),稳定6例(20%,进展2例(6.7%),总有效率73.4%。结论125^I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微创、安全、有效,对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R与CT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CR与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R、CT不同程度显示了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和受累关节范围,CT可显示受累关节面的细微变化。结论:CR平片作为首选方法,对有可疑病例,结合CT扫描可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在肝癌发病机制及细胞周期调控中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PCR及Westem blot技术检测MIF和Cyclin D1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化学合成MIF siRNA,将PLC细胞和HepG2细胞分成对照组、MIF siRNA 50 nmol/L干预组、MIF siRNA 1130 nmol/L干预组,脂质体法转染肝癌细胞PLC和HepG2,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MIF siRNA干扰后MIF和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IF和Cyclin D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25±0.13和0.843±0.104;MIF和Cyclin D1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癌旁组织的(7.31±1.85)倍和(4.27±1.05)倍,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MIF=15.5,P<0.01;fCyclin D1=87.5,P<0.01).应用小RNA干扰技术转染PLC和HepG2肝癌细胞后MIF mRNA分别下调71.2%±7.2%、87.4%±2.9%、74.3%±8.9%、88.4%±4.6%(FPLC=315.5,P<0.01;FHHepG2=201.2,P<0.01);MIF蛋白分别下调为0.33±0.03、0.11±0.02、0.81±0.08、0.36±0.02,并呈剂量依赖关系(FPLC=43.9,P<0.01;FHepG2:133.4,P<0.01).伴随MIF mRNA和蛋白的表达F调Cyclin D1 mRNA分别下调68.2%±3%、78.1%±1.4%、65.8%±4.7%、77.3%±2.6%(FPLC=1569,P<0.01;FHepG2=480.4,P<0.01);Cyclin D1蛋白下调0.28±0.06、0.15±0.03、0.44±0.04、0.13±0.02,亦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干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LC=35.5,P<0.01;FHepG2=114.7,P<0.01).结论 MIF和Cyclin D1在肝细胞癌中过表达,MIF可能在转录水平调控Cyclin D1的表达,并促使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检测点,继续增值和分化,导致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C中OPN表达评分明显高于高分化HCC(P<0.05).存在转移的HCC中OPN表达评分明显高于无转移者(2.65±1.83比1.30±1.71,P<0.01).结论 HCC中OPN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有关,提示OPN可能是HCC转移复发的一个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表达PARP-1和P53基因双缺失的小鼠髓母细胞瘤细胞系,为研究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发生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对小鼠髓母细胞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体外传代观察,传代30次以上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标志性蛋白的免疫荧光分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ARP-1蛋白的表达、用含有PARP-1蛋白功能区域的重组质粒pEGFP-C1-Hparp-1和绿色荧光蛋白空质粒pEGFP-C1转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新建立的小鼠髓母细胞瘤细胞系,呈多角形、短梭形,免疫荧光分析可见未成熟神经元标志性蛋白Vimentin、Dcx、 III-Tubulin等表达阳性,Western blot检测PARP-1蛋白阴性,导入外源PAPR-1基因后呈阳性。结论 成功的建立了DNA损伤修复蛋白功能缺陷的小脑神经源性髓母细胞瘤细胞系,有助于深入研究髓母细胞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骨桥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中OPN表达评分明显高于高分化HCC(P<0.05).存在转移的HCC中OPN表达评分明显高于无转移者(2.65±1.83比1.30±1.71,P<0.01).结论 HCC中OPN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有关,提示OPN可能是HCC转移复发的一个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49例TCCF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96个月,平均(18.57±20.89)个月。结果 49例中,术后复发8例,复发率为16.3%;复发时间在术后2~18 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瘘口在颈内动脉弯曲段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3,95% CI 1.83~91.46;P=0.010)。结论 TCCF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存在复发可能。瘘口位于颈内动脉弯曲段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审慎,术后需更为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