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产气荚膜梭菌通过产生大量的毒素导致人类和动物患气性坏疽、肠炎和肠毒素血症。目前,已知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20多种毒素和水解酶。不同的毒素类型与特定的疾病类型相关。毒素分型已由毒素基因的分子检测替代了传统的血清分型方法。因此本文围绕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种类、基本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和展望,为后续的毒素分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免疫抗原筛选、抗体制备以及相关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73、p63和p5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93例NSCLCp73、p63和p53的表达并对其与年龄、性别、吸烟、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53、p63和p73在正常肺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25%和12.5%,在NSCL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54.8%和71%,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63表达阳性率与肺癌的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肺鳞癌组织p63随分化程度降低表达增强(P〈0.05)。结论:p53、p63和p73均参与了NSCLC的发展、浸润和转移,可作为了解NSCLC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产气荚膜梭菌是自然界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人类和动物的胃肠道、食品和环境中,已被美国、欧盟部分国家及日本列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在全球呈上升趋势。 目前该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研究较多,常用的分子分型方法包括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核心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毒素分型等。 分子分型技术对研究产气荚膜梭菌的暴发溯源、流行情况、遗传演化规律与种群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子分型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进能够提高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检测与诊断的有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陈洪  白璐璐  黄延  佘敏  张彬兵  刘珊 《疾病监测》2022,37(9):1175-1180
  目的  通过分析2016—2020年贵州省贵阳市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的肺结核患者报告卡,了解患者的就诊分布和诊断报告情况,为规范医疗机构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报告及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0年贵阳市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的肺结核患者报告卡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各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6—2020年,贵阳市共有177家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了73 661张肺结核报告卡,其中28 085例确诊为肺结核,报告确诊肺结核患者的比例为38.13%。 定点医疗机构、非定点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报告确诊肺结核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8.32%、27.10%及28.10%,定点与非定点医疗机构确诊患者占报告数比例,以及定点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确诊患者占报告数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 510.620,P<0.001;χ2 =2 671.605,P<0.001)。定点医疗机构报告确诊的患者数呈增加趋势(趋势χ2=41.917,P<0.001),而非定点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报告确诊肺结核患者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趋势χ2=1 099.635,P<0.001;趋势χ2=748.328,P<0.001)。 报告常住地患者49 345例(66.98%),非常住地患者24 316例(33.01%)。 常住地患者主要就诊于县级定点医院(17 113例,34.68%) 及综合医院(15 713例,30.75%);非常住地患者主要就诊于综合医院(11 403例,46.90%)及市级定点医院(9 747例,40.08%);与2016年比较,2020年常住地及非住地患者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00.42%及261.44%。 常住地患者的登记管理率为75.57%,非常住患者的为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98.567,P<0.001);贵阳市远城区登记管理率最高(82.81%),其次是近城区(70.66%),主城区最低(66.66%);2016—2020年主城区登记管理率提高明显(趋势χ2=572.661,P<0.001),近城区则呈降低趋势(趋势χ2=65.287,P<0.001),远城区较平稳。  结论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结核病诊断能力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肺结核诊疗水平;同时,应持续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宣传,提高患者医从性,规范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济川煎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海马神经元与结肠细胞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水平的影响,结合"脑-肠轴"探讨补肾益精法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采用复方地芬诺酯(15 mg/kg,1次/日)灌胃6周复制STC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分为:模型组、济川煎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各10只。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等体积灌胃,济川煎低(8.64 g/kg,1次/日)、中(17.28 g/kg,1次/日)、高(34.56 g/kg,1次/日)剂量组、阳性药物组(莫沙必利1.54 mg/kg,1次/日)予以相应药物灌胃2周。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取结肠组织HE、AB-PAS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取海马组织尼氏染色观察尼氏小体变化;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法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肠、海马组织中HSP60、CLpP、CHOP、LO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结肠组织肌层纤维断裂,肌细胞核固缩、深染,结缔组织疏松,黏膜杯状细胞萎缩,管腔内黏液大量减少,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肠组织与海马组织中HSP60、CLpP、CHOP、LON mRNA相对表达与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结肠组织肌层纤维断裂、坏死减轻,结缔组织紧密,胞核饱满且无固缩,黏膜杯状细胞及黏液分泌有不同程度恢复,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各给药组结肠组织中HSP60、CLpP、CHOP和LON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中HSP60、CLpP、CHOP和LON mRNA相对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结肠组织中HSP60、CLpP、CHOP和LO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济川煎治疗ST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结肠细胞、海马神经元的UPRmt以改善线粒体功能,通过脑肠同治减轻结肠细胞的凋亡与衰老,修复肠道肠道平滑肌细胞损伤,维持其对肠道动力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核因子-κB与巨噬细胞浸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冠状动脉进行性狭窄的关系.[方法]从39例尸检标本中获得39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粥样硬化的标本.应用弹力纤维染色及电脑软件分析系统,测量其狭窄程度,并根据其狭窄程度将其分为3组(A组:<50%;B组:50%~75%;C组:>75%).B组与C组中又根据粥样斑块占内膜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以20%和30%为界,分为两个亚组,即B1(<20%)、B2(≥20%)和C1(<30%)、C2(≥30%).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来检测巨噬细胞(CD6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核因子-κB在冠状动脉斑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B组与C组的中膜巨噬细胞浸润的个数(6.38±7.68,6.09±4.95)明显高于A组(0.78±0.67),P<0.05.B2和C2的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的百分比(42.94±6.54,67.20±15.63)和巨噬细胞数(189.17±78.92,195±71.93)明显高于B1(16.74±3.18,5.20±27.52)和C1(16.84±4.89,110±13.60),P<0.05.②MCP-1和NF-κB的阳性表达出现在粥样斑块处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尤以在泡沫细胞处更加明显;而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32,P<0.001).[结论]动脉局部核因子-κB和MCP-1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并调节局部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的浸润,而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进行性狭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MDAR,NR)主亚基NR1抗原表位信息,Protein A-Sepharose CL-4B亲和层析纯化NR1分子PreM1片段R1JHLmcAb,以纯化后的R1JHL单抗筛淘噬茵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对筛选克隆进行特异性ELISA检测,提取阳性克隆噬茵体单链DNA进行序列分析,获得一阳性克隆序列HYNLSSDRKVRL,与R1JHL单克隆抗体识别序列相比,二者存在一致性序列DRK,提示DRK有可能为NRl膜蛋白PreM1片段上的一个B细胞表位,上述实验为进一步确定NRl膜蛋白PreM1片段上R1JHL单克隆抗体识表位及表位疫苗免疫干预防治兴奋毒性脑损害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肺癌中蛋白激酶C-α、βⅡ及δ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PKCα-、β-Ⅱ、-δ在肺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4例肺癌原发灶及30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灶中PKC-α、-βⅡ、-δ的表达,分析其在肺癌的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化程度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之间表达的差异及意义。结果PKC-α、-βⅡ与-δ在84例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1.9%、70.2%和66.7%,在不同肺癌组织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KC-α阳性率在小细胞癌(SCLC,58.3%)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62.5%)及其高中分化组(70.2%)与低分化组(48.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KC-βⅡ阳性率在SCLC(41.7%)与NSCLC(75.0%)及其高中分化组(74.5%)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SCLC与低分化组(48.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KC-δ阳性率在SCLC(41.7%)与NSCLC(70.8%)及其高中分化组(78.7%)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SCLC与低分化组(56.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比较PKC-α、-βⅡ与-δ在30例淋巴结转移NSCLC的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表达,3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KC-α、-βⅡ与-δ的异常激活,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3种亚型的作用各有不同,PKC-βⅡ可能是促进癌前病变的增生;PKC-α过表达与PKC-δ表达降低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凋亡减少,而癌分化降低、恶性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鼠进行苯并[a]芘(B[a]P)急性染毒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其海马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从而探究B[a]P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40),其中实验组又按大鼠染毒后的处死时间分为5组(染毒后1h组、染毒后1d组、染毒后2d组、染毒后3d组、染毒后5d组),每组8只。对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a]P,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染毒结束后,分别在不同的特定时间点取下大鼠的海马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B[a]P急性染毒后出现了易受惊、易兴奋、易激惹、感觉迟钝、反应低下等异常表现。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光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数量及形态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而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出现了胞体浓缩变性、细胞核皱缩、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等。结论 B[a]P急性染毒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具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