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研究微小RNA-29b(mi R-29b)介导的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大鼠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分离其HSC,同时通过体外获取并鉴定正常大鼠HSC。运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以上获取细胞中mi R-29b、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肝纤维化标志蛋白的变化水平,并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鉴定mi R-29b对TGF-β1的直接靶向结合情况。结果:随着HSC活化加深,mi R-29b的表达量逐渐减少(P 0. 01),而HSC活性标志物I型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 0. 01)。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Smad2/3/4的表达显著增加,而Smad7的表达明显下降(P 0. 01)。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 R-29b可直接结合于TGF-β1 3’UTR的"UCUCUCCGU"序列,表明TGF-β1为mi R-29b的一个下游靶基因。结论:mi R-29b可参与抑制HSC的活化和迁移,进而抑制肝纤维化进程,而其生物学功能可能是通过直接靶向抑制TGF-β1进而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具有透明质酸受体精子的质量特征,寻找精子质量评估新指标。方法:用透明质酸包被载玻片检测活动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分析其与精液常规、精子膜功能、精子受精功能和精子成熟障碍指标的关系。结果:头部具有透明质酸结合位点的精子,顶体完整性[(95.4±3.9)%]、线粒体膜高电位率[(97.8±2.1)%]明显高于原始活动精子[(68.8±6.2)%和(72.8±7.4)%,P均0.01];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与多项精液常规参数呈弱相关性(r=0.195~0.268,P均0.05),与诱发顶体反应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呈正相关(r=0.666、0.417,P均0.01),与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DNA碎片率和过量残留胞质率呈负相关(r=-0.266、-0.308、-0.218,P0.01、0.01、0.05)。结论:头部存在透明质酸受体的精子,其质膜结构、受精潜能、成熟度俱佳;用于检测精子透明质酸受体的精子-透明质酸结合试验,是独立的精子多重质量评价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形成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和PVT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475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PVT分为PVT组62例和非PVT组413例。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PVT组中,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占29.03%(18/62),其次为湿热瘀阻证,占27.42%(17/62),其他依次为气滞血瘀证[16.13%(10/62)]、肝郁脾虚证[14.52%(9/62)]、肝肾两虚证[12.90%(8/62)]。非PVT组中,肝郁脾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占29.06%(120/413),其余证型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分别为气虚血瘀证[19.61%(81/413)]、肝肾两虚证[17.43%(72/413)]、气滞血瘀证[16.95%(70/413)]和湿热瘀阻证[16.95%(70/4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组与非PVT组在谷草转氨酶...  相似文献   
4.
对《湿热病篇》下焦湿热证的论治做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现代研究从湿热成因、湿热辨证施治、当代研究近况等几方面阐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下焦湿热证特别是肾脏湿热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为胰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死率高。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海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加2%左右[1]。早期胰腺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切除率为90%以上,5年生存率可达37%,但由于其位置隐蔽和临床表现不典型,很难早期发现,且无一种有效的检查、筛选方法,所以对无黄疸、局限于胰腺实质内、无转移的早期胰腺癌漏诊较多,一般确诊时多已存在局部或全身广泛转移,不能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型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VDR FokⅠ基因的多态性在4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46例中度患者和40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的分布,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VDR FokⅠ基因的基因型与对照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中度组与对照组VDR FokⅠ基因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F/f分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0.53,提示等位基因F/f分布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存在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中度组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 FokⅠ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调气和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目前常用保肝、抗肝纤维化及对症支持疗法,但疗效不满意。笔者采用自拟调气和血汤治疗该病,取得一定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采用磁珠分选小鼠CD4+T细胞,αCD3单克隆抗体包被24孔板,加入αCD28单克隆抗体、雷帕霉素、rhIL-2,培养3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细胞中CD4+CD25+T细胞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CD4+CD25+T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增殖抑制试验测定扩增的CD4+CD25+T细胞的增殖及其抑制功能;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的含量。结果:小鼠CD4+T细胞培养3周后,CD4+CD25+T细胞达(76.05±2.73)%,高于未加雷帕霉素组(52.17±1.36)%(P<0.001),磁珠分选的CD4+CD25+T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是未加雷帕霉素组的5倍(P<0.001),增殖能力是未加雷帕霉素组的0.29倍(P<0.001),对CD4+T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是未加雷帕霉素组的3.6倍(P<0.001),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分别是对照组的1.8倍和1.6倍(P<0.001)。结论:小鼠CD4+T细胞在含有1μg/ml的αCD28、rhIL-2 100 U/ml和终浓度为10 nmol/L雷帕霉素的培养体系中培养3周后能有效扩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相似文献   
9.
沉默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沉默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 HDGF)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3 条HDGF的特异性小干扰RNA(HDGF-siRNA)通过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入大肠癌lovo细胞, RT-PCR及Western blot 法分别检测HDGF mRNA和蛋白质表达受抑程度, 并筛选出1条沉默效率最高的siRNA用于后续试验; MTT法观察HDGF-siRNA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生长的影响; 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ERK通路蛋白在转染前后大肠癌lovo细胞中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HDGF-siRNA转染能有效抑制大肠癌lovo细胞中HDGF的表达; 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相比, RNA干扰组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t=4.432,4.263, 均P<0.01)、PCNA和p-ERK1/2蛋白均明显下调(t=14.89,11.92,均P<0.01).结论:HDGF-siRNA不仅有效阻断HDGF在大肠癌lovo细胞的表达, 而且明显抑制大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 抑制ERK1/2蛋白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B(PKB)抑制剂SH-6联合抗肿瘤药物奥沙利铂对诱导人大肠癌细胞凋亡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非放射性PKB活性免疫沉淀检测试剂盒检测SH-6干预前后细胞中PKB活性。将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SH-6组、奥沙利铂组、SH-6+奥沙利铂组。按照上述分组用药物干预大肠癌lovo细胞24小时,分别采用DNA ladder法和Hochest3325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活性变化。结果(1)SH-6可有效抑制PKB的活性;(2)DNA ladder检测法显示,空白对照组未见梯形DNA裂解片段,而其他3组均出现明显的DNA梯形裂解带。Hochest法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的细胞核均质蓝染,而药物处理的3组均出现明显的细胞核致密浓染及核碎裂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奥沙利铂干预后,lovo细胞中Caspase-9的活性与未处理组比较,明显增强,加用SH-6处理后,大肠癌lovo细胞中Caspase-9的活性与未处理组比较明显增强,与单用奥沙利铂组比较有所增强。结论PKB抑制剂能促进大肠癌细胞发生凋亡,增强抗肿瘤化疗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