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12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生源占81.30%,历届本科生源占18.70%;在科研方面及临床技能方面,39.84%的受访者在毕业前仅进行文献综述,52.85%不能独立管理床位,33.33%很少或偶尔进行独立医疗操作,仅有12.19%在轮转各个科室结束时表示有考核评价机制。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模式、临床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方面存在问题,可通过制定合理的科研计划,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全临床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IS患者20例的骨髓血,同时采集10例年龄段性别接近的志愿者骨髓血作为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MSC细胞,培养至P3流式细胞仪定性。诱导成脂分化14 d后提取全RNA进行Affymetrix 3'IVT表达谱芯片检测。对主要检查结果进行RT-PCR验证,并且对结果中特异性高表达的Thrsp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Western blot检验。[结果]受试者骨髓血均成功采集分离,密度梯度离心分离MSCs并培养至P3,流式细胞仪验证其性质,成脂分化培养14 d后苏木红染色定性为脂肪细胞,提取全RNA电泳条带清晰,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显示AIS患者MSC在成脂分化过程中有111条基因表达上调,189条基因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检验结果显示Thrsp蛋白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结论]AIS来源MSCs成脂分化相关差异表达的300条基因可能参与了AIS的发生和发展,Thrsp基因可能是导致MSCs分化差异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两种不同切口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并得到完整随访的68例骶尾部藏毛窦,将其分为一期缝合组和创口敞开组,观察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囊肿大小(最大径×最小径)、窦道长度、囊肿距肛缘距离、外窦口数量、既往手术次数、手术创口大小(横径×纵径)、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一期缝合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创口敞开组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全组平均BMI为25.02 kg/m2。一期缝合组创口愈合时间为14~29 d;创口敞开组创口愈合时间为16~67 d。一期缝合组和创口敞开组分别有1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一期缝合组有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33%;创口敞开组有2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发生率为5.26%。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距肛缘距离、外窦口数量及既往手术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囊肿大小、窦道长度、皮肤创口大小及创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毛窦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后恢复快、痛苦小,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但对于那些囊肿较大、窦道较长、创口张力较大及组织缺损较多的患者,创口敞开充分引流更为稳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出血(腹腔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病例资料完整的72例,分析与出血可能有关的11个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出血8例,发生率为11.11%,2例死亡,病死率25%。其中腹腔出血7例(其中早期出血2例,晚期出血5例),消化道出血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11因素均未明显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术者的操作有关,术中精细的操作、确切的止血能够有效减少PD术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12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生源占81.30%,历届本科生源占18.70%;在科研方面及临床技能方面,39.84%的受访者在毕业前仅进行文献综述,52.85%不能独立管理床位,33.33%很少或偶尔进行独立医疗操作,仅有12.19%在轮转各个科室结束时表示有考核评价机制。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模式、临床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方面存在问题,可通过制定合理的科研计划,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全临床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Kasai术式在Ⅲ、Ⅳ型肝门胆管癌切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对7例Ⅲ、Ⅳ型肝门胆管癌行Kasai术式进行手术.结果 3例胆漏,其中2例量少,引流5~7天后停止,1例较多,每日约100~ 200 ml,4周后自行愈合.1例切口感染,2例出现腹水,给予营养支持、保肝、利尿等治疗后痊愈.结论 选择性Kasai胆肠内引流术式应用于Ⅲ、Ⅳ型肝门胆管癌切除中方法简易、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施行PD中病例资料完整的72例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21例(27例次),发生率29.17%;病死2例,病死率2.78%;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对提高PD手术的安全性和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结合蛋白(p-4E-B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64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p-4E-BP1表达,采用qRT-PCR、Westernbolt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4E-BP1、p-4E-BP1的mRNA、蛋白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6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p-4E-BP1均有表达,其中低表达69例(42.1%),高表达95例(57.9%)。p-4E-BP1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其中细胞分化较差、浸润较深、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的结直肠癌患者p-4E-BP1表达均较高(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4E-BP1mRNA、蛋白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4E-BP1蛋白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5)。p-4E-BP1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明显短于低表达组(均P<0.05)。p-4E-BP1蛋白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RR=5.414、4.754,均P<0.05)。结论p-4E-BP1高表达与肿瘤进展以及不良预后相关,p-4E-BP1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