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告的1例颅内异物误诊病例,系患者初次入院时医生问诊不够详细及异物为木质难以在CT扫描时显影等原因所致,提示我们对类似病例应详细询问受伤时情况并认真检查伤口,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前,室管膜下瘤的组织学起源仍不明确。但很可能来源于室管膜下层的胶质细胞。此类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是生长缓慢、非侵袭性的一种低级别胶质瘤,有症状者非常少见.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有症状病例仅百余例。本文报道了我科收治的2例颅内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分析神经内镜术后发热反应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按手术方式分为5组:外侧裂蛛网膜囊肿造瘘组(SAC)、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切除组(VAC)、透明膈造瘘组(SPF)、第三脑室底造瘘组(ETV)、脉络丛烧灼术组(CPC),分别总结各组病人的术后发热反应特点。结果术后发热反应以CPC组最重。术后达到最高体温的时间所有病人均不超过术后第3天。ETv组术后最高体温可出现在手术后当El的数小时内.而非ETv组病人无此现象。结论电凝烧灼、坏死组织残留、下丘脑刺激、脑脊液循环能力等多种因素.使神经内镜手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详细了解桥小脑角蛛网膜的分布为认识听神经瘤和其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胎儿(28.39周)尸头标本11例22侧,利用手术显微镜和常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观察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见桥小脑池蛛网膜明显向内耳道内延续占81.81%(18侧),另18.19%(4侧)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及神经发生部分的粘连;72.73%(16侧)的内耳道口及其附近存在大量的蛛网膜小梁与面、前庭蜗神经相连。组织切片发现100%(22侧)的内耳道内蛛网膜贴附在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面、前庭蜗神经之间互相独立,只有神经外膜分隔。结论:听神经瘤为蛛网膜内的结构;熟悉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热量肠外营养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应用. 方法 59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29例低热量肠外营养组(低热量组)和30例常规肠外营养组(常规组),术后第2天起低热量组给予84 kJ·kg-1·d -1的肠外营养支持,常规组给予126 kJ·kg- 1·d-1的肠外营养支持,共6 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的并发症、血清蛋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血糖、肝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结果 低热量组和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9% [11/29)和43.3%(13/30),以肺部感染为主(P>0.05);术后3d及6d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常规组与低热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均降低,CD8-值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C反应蛋白术后3d比术前明显升高,术后6d比术后3d降低(P>0.05);两组血糖术后3d、6d逐渐降低(P>0.05);术后肝功能指标均升高,术后3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时常规组仍持续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热量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神经内镜清除颅内血肿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证实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1].而目前绝大多数内镜下清除血肿的治疗为内镜控制下的手术,利用神经内镜提供视野及照明,内镜外用吸引器或普通碎吸器吸除血肿,还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至8月间,我们共收治梗阻性脑积水18例,均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进行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复习有关文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神经内镜下侧脑室脉络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8例(16侧)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的脉络丛形态及其供血动脉的走形,测量各部位脉络丛的宽度、到中线的距离及其供血动脉的管径,并确定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结果 侧脑室内的大部分脉络丛集中在三角部和颞角;其脉络点、颞凸点和三角部至中线距离分别是(25.6±2.0)mm,(32.2±1.1)mm,(29.1±1.3)mm;脉络丛颞部、球部、体部宽度不同[(6.40+0.64)mm、(13.53±1.03)mm、(3.70±0.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脉络丛由根部血管供血,突出的脉络球由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供血:神经内镜下双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是枕外粗隆上5 cm、旁开3 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眼球.结论 神经内镜下双侧脑事后角最佳穿刺点入路行脉络从手术有利于最大面积的烧灼脉络丛组织,手术中可烧灼或离断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以阻断颞部脉络丛外侧份及脉络丛球部供血,不会影响丘脑、室管膜下及颞叶等重要功能区域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9.
病儿 男,出生50天时被人将一长约3.5cm的缝衣针从前囱插入颅内,当时哭闹后未被其父母发现异常。12天后患儿被逗乐玩耍时突然意识不清,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约10分钟后抽搐停止,但仍意识不清,并出现发热。第2天头部CT和X线片检查发现右额偏中线处一针形金属物,针尾距皮肤约2cm,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5天后清醒,即转我院,在全麻下,通过C形臂X线电视显影定位,在前囟距针尾最近处做一约1.5cm长的纵形皮肤切口,切开硬膜后用小直止血钳合拢顺缝衣针同一直线伸向针尾,靠近针尾时轻微张开钳口,再伸入数毫米,夹住针尾将其顺利取出,脑组织…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罕见的颅内肿瘤--多发性脑膜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典型的颅内多发性脑膜瘤16例,阐述该病的临床特点,并综合文献,简述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结果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全切除有良好疗效。结论 多发性脑膜瘤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外科手术全切除肿瘤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