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成人大骨节病髋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与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方法:对四川省壤塘县112例(224髋)确诊为成人大骨节病的患者进行髋关节摄片,观察髋关节髋臼侧、股骨侧有无影像学改变,测量髋关节Sharp角、CE角、髋臼指数、头转子间距离、头颈指数和颈干角,并将测量结果与我院40例(80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4髋中有22髋(9.8%)出现髋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112例患者Sharp角平均37.92°、CE角平均30.26°、髋臼指数平均43.86、头转子间距离平均1.69cm、头颈指数平均1.80、颈干角平均121.8°。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大骨节病组患者颈干角较小,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测量指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大骨节病部分患者髋关节在影像学方面具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上述影像学改变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部分发作(PS)及部分继发全面发作癫痫患者(SGC)脑弥散张量的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11例PS患者,11例SGC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者。弥散张量成像采集采用3.0T磁共振仪,用15个方向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采集数据用DTI-Studio软件计算每个受试者表观弥散系数图,然后用基于体素(VBA)的方法进行分析,取校正后P<0.05为有意义区域。基于VBA的发现,本研究对双侧丘脑的表现弥散系数图(ADC)值进行感兴趣区(ROI)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BA结果显示PS和SGC患者均存在双侧上纵束、胼胝体及双侧颞叶等区域白质ADC值的增加。但双侧丘脑ADC值增加只有在SGC患者才能观察到。ROI分析结果同样显示SGC患者双侧丘脑ADC值的增加。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皮质丘脑环路假说,即丘脑功能的异常导致继发全面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3.
邓开鸿  魏懿  邹翎  刘畅 《华西医学》2008,23(2):251-252
目的:着重研究慢性中耳乳突炎侵犯鼓室壁的HRCT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慢性中耳乳突炎28例计32耳,并伴有鼓室壁损害的HRCT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表现,评价临床意义。结果:①鼓室盖异常68耳,占25%。其中,骨质疏松2耳,骨壁菲薄1耳,骨壁缺损5耳;②颈动脉管异常6耳,占18.7%。其中,骨质疏松2耳,骨壁缺损1耳;③颈静脉孔壁异常5耳,占15.6%。其中,骨质疏松2耳,骨壁菲薄1耳,骨壁缺损2耳;④乙状窦骨壁异常13耳,占40.6%。其中,乙状窦骨壁缺损3耳,乳突窦骨壁破坏10耳,听小骨糜烂、移位5耳;⑤骨迷路异常7耳,占21.8%。其中,鼓岬缺损1耳,前庭窗模糊1耳,蜗窗缺损2耳,面神经管缺损2耳,外半规管缺损1耳;⑥鼓膜异常21耳,占65.6%。其中,鼓膜缺损7耳,鼓膜增厚7耳,鼓膜内陷5耳,外耳道骨质破坏2耳。结论:运用HRCT扫描横断位和冠状位相结合,除能显示慢性中耳乳突炎病变表现外,还能确定其鼓室各壁的骨质损害部位、程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手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四川省大骨节病区疑似大骨节病儿童的手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及评价3D_WATSc对手小关节成像的价值.方法 筛选病区6~12岁疑似大骨节病学龄期儿童6名,使用3.0T超高场强磁共振仪以及小动物线圈,分别对6名儿童双手食指、中指及环指进行扫描,总结疑似大骨节病儿童手指指间关节的MR异常表现,并与X线征象对照;同时比较T1W_3D_FFE及3D_WATSc序列关节软骨及骺软骨的信号特点、信噪比等.结果 所筛查6名大骨节疑似病童的手部MRI骺线穿通、中断或形态不整、模糊、信号异常;前期钙化带中断、凹陷;锥形骺等,部分表现与X线表现相对应.T1W_3D_FFE及3D_WATSc序列均可显示手指小关节软骨以及其异常变化,3D_WATSc的成像效果及图像的信噪比、对噪比优于T1W_3D_FFE序列.结论 疑似大骨节病儿童指间关节有一定的MRI表现,部分与X线征象对应.3D_WATSc序列观察小关节软骨及骺软骨优于T1W_3D_FFE序列.  相似文献   
5.
四川崇州市不明原因骨关节病临床表现及X线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川崇州市崇阳镇石埂村不明原因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病区年龄≥3岁的116名村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髋、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定及摄X线片检查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116名村民临床诊断不明原因骨关节病64例,患病率为55.2%;跛行17例,发生率26.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前。临床表现为髋或膝关节固定性疼痛,双侧痛明显多于单侧,局部发热、肿胀不明显。轻、中度疼痛占73.5%,劳动或活动时加重,不采取任何措施或休息后缓解。关节痛在较长时间内不影响其运动功能,晚期主要表现为髋关节运动功能障碍而跛行。体格检查:髋屈曲、内外旋活动受限。Harris评分:左髋86.5±17.1分,右髋86.3±17.2分;优良46例(72.8%),中差18例(28.2%)。HSS评分:左膝88.4±9.3分,右膝88.2±11.0分;优良61例(95.3%),中差3例(4.7%)。X线片主要表现为髋关节间隙狭窄,呈退行性改变、关节面硬化变形,其次为髋臼密度增高、扁平、变形、倾斜度增加,对股骨头包容不足,颈干角增大;膝关节主要为骨刺或骨桥形成,受累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面不平整、增厚、硬化变形及呈退行性改变。结论崇州不明原因骨关节病临床表现早期以双侧膝关节或膝关节伴髋关节固定性疼痛、晚期髋关节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影像学改变主要为髋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表现的认识 ,以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56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 ,其中男 44例 ,女 1 2例 ,车祸伤 43例 ,高处坠落伤 1 3例 ,全部病例均具有伤后立即原发性昏迷。结果 ①脑实质出血灶 44例 ,呈斑点状 ,直径多小于 2cm ,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基底节 -内囊区及皮髓质交界部。②蛛网膜下腔或 /和脑室出血 41例。③弥漫性水肿 9例。④合并硬膜外血肿 5例 ,硬膜下血肿 1 6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 ,对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四川成都地区正常儿童手部X线片对比分析,了解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地区儿童大骨节病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4~16岁阿坝壤塘南木达乡异地育人学校学生与成都地区正常儿童对比分析。全部儿童进行双手X线摄片,X线片由来自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影像科、风湿免疫科及小儿外科共10人组成的阅片专家组共同判读。结果壤塘县儿童手部X线片显示锥形骨骺及异常改变多,14.6%的儿童出现食指、中指、环指近、中节多发、对称的异常改变,成都地区儿童未发现。结论说明在政府积极干预下,一方面壤塘县大骨节病表现非典型化,另一方面,其致病因子依然存在。探索大骨节病致病机理,寻求早预防,早诊断的方法,依然是我国骨科和地病学者需共同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 (MRCholan giopancreagraphy ,MRCP)于 1 991年由德国学者Wallner首先提出〔1〕。此后 ,因该成像技术具有检查迅速、准确、无创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 成像技术MRCP是在重T2加权抑脂序列上的一种MR水成像技术 ,即使静态水信号增强 (如胆汁、胰液 )而亮化 ,背景信号 (如周围软组织、脂肪、流动血液 )受到抑制而被消除。目前有两种 :一为梯度回波序列 ,如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SSFP) ,另一为基于快速采集弛豫增强脉冲序列 (RARE) ,如 2DFSE序列、 3DFS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碱脂酶抑制剂(AChEI)治疗前后Alzheimer病(A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方法 运用优化的VBM方法,在场强最高的3.0T MRI扫描仪上采集数据,对11例AD患者应用AChEI治疗12周前后的大脑进行比较,对平均弥散系数(MD)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进行基于体素的两样本t检验.结果 AD患者使用AChEI治疗12周后右侧顶叶白质区域FA值明显增加,而MD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AChEI对AD患者DTI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右顶叶FA值增加.FA值较MD更敏感,DTI有可能成为监测AD药物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的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术前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9例中发生于左侧7例,右侧2例.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累及腮腺深叶.病灶呈肿块型8例,数目1~4个,直径2.7~5.3 cm.浸润型1例,直径3.4 cm.CT平扫病灶5例密度均匀,边缘光整,4例病灶内旱斑片状低密度影,其中2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度均匀强化3例,环形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例,花边状强化1例.病灶向周围浸润6例.同侧颈部出现增大淋巴结2例.结论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多样化,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