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对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为10~19岁占50%(10/20),40岁以前占90%(18/20),缺血型患者主要为偏瘫、失语,出血型患者主要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偏瘫,20例中反复TIA发作者7例,其中两侧交替发作者2例;CT/MRI:脑梗死6例,脑出血13例(脑室出血4例,再出血3例);梗死或出血病灶发生在基底节6例,脑叶9例,多发性病灶6例,梗死并出血5例;DSA示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基底部烟雾状血管网形成,大脑后动脉(PCA)及其分支增粗者16例,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8例。结论对于儿童、青年人出现中风、反复交替性TIA发作、CT/MRI呈多发性脑梗死或出血、脑叶梗死或出血、脑室出血及再出血患者应高度考虑烟雾病,应行DSA检查;DSA可清晰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的程度、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使用SD大鼠短暂性MCAO模型,RT-PCR法检测缺血侧顶叶皮层PERK mRNA、CHOP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p-PERK、CHOP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PERK mRNA表达与p-PERK蛋白表达均于再灌注后1h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再灌注1h缺血侧顶叶皮层CHOP mRNA表达增加,于再灌注12h表达达高峰,再灌注1h缺血侧顶叶皮层可见CHOP蛋白表达,再灌注24h表达达高峰;再灌注1h缺血侧梗死灶周围可以观察到凋亡细胞,至再灌注24h达高峰;依达拉奉能下调PERK、CHOP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结论 依达拉奉能下调PERK、CHOP等ERS基因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在上游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C-590T及IL-4R Q576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15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151例对照者.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对照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IL-4 C-590T及IL-4RQ576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IL-4 C-590T及IL-4R QS76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分布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590T/576R基因型的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IL-4 C-590T及IL-4RQ576R基因多态与中国湖南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无关,590T/576R基因型可作为中国湖南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预知因子.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合并呼吸衰竭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收集1999年至2005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34例GBS患者,按患者是否合并呼吸衰竭而分为2组,分别比较其临床及电生理特征.结果 呼吸衰竭组与非呼吸衰竭组临床特征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前驱事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情达高峰的时间、合并球麻痹、双侧面瘫、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发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降低、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失神经电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衰竭组中有4例患者轴索损害和脱髓鞘改变合并存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达高峰的时间以及球麻痹症状为合并呼吸衰竭GBS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 病情较快达高峰、合并球麻痹对GBS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介素(IL)-4C590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IL-4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59例ATCI患者和151名健康正常对照者的IL-4C590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4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IL-4C590T基因TT型的血清IL-4水平[(31.85±5.68)pg/ml]显著高于TC型[(28.67±6.00)pg/ml]和CC型[(20.98±0.99)pg/ml],TC型又显著高于CC型(均P<0.01)。ATCI组与正常对照组IL-4C590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4590T等位基因与高血清IL-4水平有关,IL-4C590T基因多态性与ATCI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对脑缺血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HE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大剂量阿司匹林组的NF-κB活性降低,以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作用更为明显;各阿司匹林组的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白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阿司匹林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激活和IL-1β、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青年人患脑梗死越来越普遍,青年脑卒中患者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9.77%,其中脑梗死占63.3%,所以在青年人群中积极预防脑梗死和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有着重大意义。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体积较大的血小板通常更具活性,且能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和β-血栓球蛋白,使凝血活性明显增强及纤溶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已有研究发现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加。本研究对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并与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在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G1837A基因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型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104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0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人群的(ANF)G1837A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 总研究人群中ANF的G1837A的G和A 2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86.3%和13.7% ANF的G1837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2组人群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NF的G1837A基因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并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不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TLR4 mRNA表达与TNF-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及与TNF-α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LR4在急性脑梗死缺血炎性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分别运用RT-PCR法、ELISA法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TLR4mRNA表达及血清TNF-α浓度,同期与20例正常者、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发病第三天TLR4mRNA表达、血清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TLR4mRNA表达与血清炎性因子TNF-α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mRNA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使炎性因子产生分泌增多来介导脑缺血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