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病又称婴儿苔藓或荨麻疹样苔藓,是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尤其常见于农村儿童。  相似文献   
2.
湿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该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但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3.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俗称“胎毒”或“奶癣”.是发生于哺乳期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炎症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常见的、特发性、获得性,因光线照射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 病因 日光照射为直接病因,但对日光照射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本病致病光谱较宽,中波(290~320nm)及长波(320~480nm)紫外线均可致病。已经证实,可见光、红外线、α粒子、X射线和短波紫外线等均可引起某些患者出现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SPC)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表达cDNA消减杂交文库,从中克隆出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提取经SPC处理和未处理的成纤维细胞总RNA,合成cDNA,进行2次消减杂交及2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SPC作用于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表达cDNA消减杂交文库,用RNA印迹验证阳性克隆,测序并登陆基因库寻找同源性基因。结果成功构建了SPC作用于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从实验组筛查的28个差异表达克隆中确定了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已知基因5个、新基因1个,分别为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小板反应蛋白1,催产素受体,锌指转录因子,铁传递蛋白受体等。结论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可上调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血小板反应蛋白1、催产素受体、锌指转录因子、铁传递蛋白受体等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6.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深部真菌病,吉林省是孢子丝菌病的高发区之一.因孢子丝菌病不可能自愈而且愈后很有可能留疤痕,故很多患者均有一定的心里恐惧,尤其儿童患者的家长更有担心.由于大多数儿童患者发病部位在面部,愈后留疤痕非常影响美观,故早期规范治疗,减少疤痕形成对孢子丝菌病患者非常重要.一直以来碘化钾为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但疗程长,需服12~24周.欲探讨伊曲康唑联合碘化钾治疗能否缩短病程及增加疗效,于2004~2007年观察了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联合碘化钾治疗12岁以下儿童孢子丝菌病24例的疗效与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口服、注射、呼吸道吸入及皮肤黏膜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芦苇等植物及土壤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为掌握吉林省自然环境中孢子丝菌的分布状态。方法 深入该病高发区通榆、农安及低发区图们等地 ,采集腐烂芦苇、玉米秸、腐木及土壤 ,从中分离孢子丝菌。分离菌株再作继代培养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玻片培养镜下生长形态及双相试验等鉴定菌种。结果 共分离出 2 1株申克孢子丝菌。从玉米秸、腐木及土壤中分离出孢子丝菌 ,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从玉米秸中分离出孢子丝菌 ,在国外亦属首次。结论 在高发区的芦苇、玉米秸及土壤中有孢子丝菌寄生 ,在低发区的芦苇、腐木中也有孢子丝菌寄生。掌握孢子丝菌在我省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状态 ,对防治该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因 全身性瘙痒症的内因多与某些内部疾病相关,如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贫血、白血病、霍奇金病、蕈样肉芽肿、淋巴肉瘤、肾炎、膀胱炎、习惯性便秘及肝胆疾病等。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瘙痒,其剧烈程度有时与皮肤中所含的胆盐浓度相平行。尿毒症患者的皮肤瘙痒,也常为全身性难以忍受的剧痒,可能与尿毒症时某些代谢失调有关。其他如吸烟、饮酒、吃辛辣食物等均有可能成为全身性瘙痒症的内在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又称第四性病、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热带或气候性横痃等。本病系通过性交而感染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表现为外生殖器溃疡 ,腹股沟淋巴结化脓、穿孔和晚期外生殖器橡皮肿和直肠狭窄症状。1 流行病学本病多见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如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及北美洲 ,在我国少见。在上世纪 6 0年代初期仅偶见个别晚期病例。发病年龄多在 30岁左右 ,男女比例为 5∶1。2 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为L1、L2 、L3 血清型的沙眼衣原体 ,可在鸡胚中培养 ,亦可接种于豚鼠、家兔等动物。病原体主要侵犯淋巴结 ,除可在患者的皮损、横痃的脓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