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隧道式预置线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二期眶内植入术的疗效。方法不用异体巩膜包裹HA,只在HA上钻两条水平隧道,并穿预置线,植入眼眶肌锥内,并分别与4条眼外肌的预置线结扎。共行53例。结果53例患者术后眼窝饱满或明显改善,义眼活动度水平15°~25°,垂直转动10°。无排斥、脱出发生,实现了与健眼同步运动。结论隧道式预置线羟基磷灰石二期眶内植入术,安全、可靠,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因异体巩膜包裹HA而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为二期眶内植入术开辟了一个新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人工晶体植入眼后发性白内障的术式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对70例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眼中包括35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35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病情分级(1、2和3级)而选择不同术式治疗,观察并统计应用十字型后囊切开术及开罐式切开术治疗的70例患眼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及发生几率.结果术后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主要并发症依次为玻璃体前界膜破裂(28.6%)、人工晶体损伤(15.7%)及眼压升高(5.7%).结论应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恰当的选择术式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充分了解、预防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61岁,干部,住院号0084814.诉1969年在防空演习时不慎被手榴弹炸伤左臂及左眼,当时左眼觉得"流水感",左前臂取出2块金属铁异物.  相似文献   
5.
眶内化学感受器瘤一例王巾霍凤娟康艳秋患者女,18岁,于1995年1月觉左眼球突出,在当地按眼眶炎症抗炎治疗2周,眼眶痛及眼球突出略有好转。1个月后左眼球突出加重。来我院门诊以“左眼球后占位性病变”收入院。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2...  相似文献   
6.
前极白内障一家系王巾霍凤娟贺静先证者(Ⅱ2)男,66岁。自述20岁时双眼视力缓慢下降,夜间视力稍好。1969年(41岁时)曾在我院确诊为“双眼先天性前极白内障”。当时双眼视力均为0.4,矫正不良;双晶体前极混浊,直径为1.524mm。1994年5月复...  相似文献   
7.
慢性葡萄膜炎的手术治疗二院眼科王巾,付亚杰北安市赵光农场职工医院眼科郑杰通河县人民医院潘桂兰目前,对葡萄膜炎尚缺乏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该病常常由于反复发作,最终导致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而失明。我院眼科目1982~1993...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529例632眼角巩膜穿孔伤的视力下降原因及并发症。提出了角巩膜穿孔伤的抢救程序、方法及判定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用YZSC-Ⅰ型中心闪烁光值测定仪检测了460例908眼,其中视神经炎36例72眼,并讨论了本仪器在视神经炎诊断上的价值,诊断正确率为97.2%。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筛查HEXIM1基因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外周血中的突变和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EXIM1基因与VS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PCR-DNA测序技术对100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外周血进行基因编码序列突变筛查;以β-actin为内对照,用RT-PCR方法检测HEXIM1基因在14例室间隔缺损引产胎儿中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HEXIM1基因测序后同GenBank人类HEXIM1编码序列进行比较,有3例患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分别存在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NP);与正常心肌组织相比,VSD引产胎儿心肌组织中HEXIM1基因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本实验收集的病例标本中没有发现HEXIM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基因转录水平异常可能是该基因参与VSD形成的一种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