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特点。方法:搜集我院1998年~2002年49例经MRI和MRA检查并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脑干梗死病例,其中2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中脑梗死11例,桥脑梗死32例,延髓梗死6例。病灶直径以6~15mm为主,病灶形态主要因为不规则斑片状。病灶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MRA检查异常发现主要为椎动脉、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纡曲扩张。结论:脑干梗死主要因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病灶部位可提示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影像学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评价影像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摄片52例、常规CT检查69例、MRI检查7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患者寰枢关节的影像资料。观察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临床价值及特点。结果:X线检查52例,肯定脱位诊断13例、可疑脱位诊断17例、无脱位诊断22例。常规CT检查69例,肯定脱位诊断32例、可疑脱位诊断23例、无脱位诊断14例。MRI检查7例,肯定脱位诊断1例、可疑脱位诊断3例、无脱位诊断4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肯定脱位诊断72例、可疑脱位诊断0例、无脱位诊断17例,其肯定脱位诊断率为80.9%,旋转性脱位诊断率为72.2%。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主要方法,具有确定诊断的临床价值。其中CT三维成像显示脱位征象最清楚、直观。  相似文献   
3.
杨烈  林清池  陈丽君  隋桐  段少银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17-3319,3457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范围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确诊为血管疾病的CTA资料,包括头颈血管组141例和躯干四肢血管组143例.扫描层厚为0.625 ~3.0 mm、螺距1.0~1.5,造影剂总量1.5 ~2.0 ml/kg.成像方法包括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仿真内窥镜(VE).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对比.结果 进行2期CT螺旋扫描,实现心脏及全身血管三维成像,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本组CTA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28%、82.35%、96.48%.CTA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与DSA基本一致(P>0.05),但较手术测量小(P<0.05).结论 三维CTA适用于心脏及全身血管检查,可弥补常规CT检查的不足,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的特点和部分替代创伤性DSA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区骨血管分解、融合、透亮及伪彩三维成像(SFOF-VR)的技术方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从头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者中选择35例,其中包括未见异常(6例)、变异及病变者(29例)的影像资料.利用其原始资料,首先进行常规VR成像,然后进行SFOF-VR成像.比较SFOF-VR、VR三维图像的特点,显示解剖结构及诊断其变异或病变情况,并进行x2精确概率法统计学分析.结果 35例研究对象包括6例未发现异常,16例寰椎或椎动脉变异,6例椎动脉病变,7例寰枢关节骨折或脱位,均获得满意的SFOF-VR图像.SFOF-VR图像实现单独或联合显示寰椎、枢椎、椎动脉等结构,并任意切割、伪彩及三维解剖测量,较VR图像清楚、直观,显示解剖、变异及病变全面、准确.35例SFOF-VR图像显示空间结构、遮挡结构、空间测量、变异和病变及图像边缘分级优、良、一般、差分别为25、7、3、0,31、3、1、0,26、3、6、0,23、7、5、0,0、10、20、5例;VR图像相应分别为2、5、24、4,0、2、8、25,0、7、25、3,5、6、23、1,29、4、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分别为40.259、61.444、42.245、24.220、51.299,P值均<0.01).结论 SFOF-VR三维成像是一种新的图像处理技术,能很好显示寰枢关节区骨、血管结构并为影像诊断、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进行螺旋CT诊断的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60 例食道癌患者胸上段 14 例,胸中段 32 例,胸下段(包括腹段)14 例;鳞癌 56 例,腺癌 2 例,腺鳞癌 1 例,小细胞癌1例.术中共廓清淋巴结571枚,转移115枚,其中<8 mm 3 枚,8~10 mm 11枚,10~20 mm 79 枚,≥ 20 m 22枚.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 23 枚,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 65 枚,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有 27 枚.螺旋CT共诊断117枚淋巴结为阳性,正确诊断102枚,误诊15枚(4例8~10 mm,11例 10~20 mm(炎性肿大)),漏诊13例(3例小于8 mm,9例8~10 mm,1例10 mm).以转移淋巴结为研究对象,MSCT 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8.7%、特异性96.7%、准确性95.1%、阳性预测值87.2%、阴性预测值97.1%、漏诊率11.3%、误诊率3.3%.结论 食管癌术前螺旋CT扫描对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高,为临床术前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 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           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 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 mm,其中高度≥3.0 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 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 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 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量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CT;数字化骨科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2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常规心脏三维CT成像检查中可见国人心脏心尖部心肌存在变薄的影像改变,但未见文献报道.认识该影像征象的相关解剖及影像特征,可为临床相关学科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客观基础.目的:确定国人心尖区心肌最薄点的存在,测量其厚度及位置关系.方法:解剖学观察12个体外心脏标本并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心尖部最薄点厚度及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选取2009-01/12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CT室进行检查的69例无明确心脏疾患患者的三维CT资料,利用三维成像技术显示心尖部结构.测量心尖最薄点、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及心尖最薄点至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结果与结论:解剖学观察显示体外心脏标本心尖部存在心肌变薄区,厚度为(1.74±0.32)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3.07±1.48)mm;三维CT可清楚显示心尖部心肌最薄区,厚度为(1.27±0.31)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2.02±1.66)mm;心尖部最薄点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为(13.70±3.78)mm.统计结果显示解剖学心尖部最薄点厚度与三维CT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国人心尖区心肌变薄是一种正常解剖结构,标本解剖学及活体三维CT影像学均可清楚显示.  相似文献   
8.
三维CTA研究椎动脉与寰枢关节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显示椎动脉寰枢段(ASVA)与寰枢关节(AAJ)的效果,明确其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从头颈部联合血管 CTA 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选出颈部血管及寰枢关节无病变者 68 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显示(VR),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或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和测量 ASVA的行程,以及与寰枢关节的相互关系.结果:68例 CTA 三维图像质量好,显示VA及AAJ结构清楚,满足本研究要求. ASVA 行程中表现为典型的 5 处弯曲者 60 例,动脉走行或大小变异 8 例.ASVA弯曲呈代偿性膨大,最宽处在第4弯曲,直径约5.6mm,两侧 ASVA 管腔大小比较,结果左侧大于右侧(P<0.05). ASVA 与寰枢关节伴行,其中两处行程稍分离,其一分离处为ASVA第 2 弯曲,居寰枢关节外缘0.0~5.4 mm;其二为ASVA第 4 弯曲,居寰椎后弓后外侧2.6~9.2mm,其测量值进行左、右侧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3DCTA清楚显示 ASVA及AAJ结构,确定其三维位置关系,为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容积重建法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脑血管造影的成像方法,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62例CT三维容积重建法脑血管造影的图像,三维观察正常血管及血管病变显示情况,同时与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图像比较,并对照DSA和(或)手术结果。结果:VR法脑血管造影显示及脑血管分支清楚,走行自然,能透过骨结构显示血管管腔,血管之间,血管与周围器官的相互关系,显示脑血管病变50例,显示率80.6%,与DSA或手术结果对照,48例诊断正确,2例假阳性,诊断正确率为96.0%,VR图像脑血管的显示与SSD,MI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5)。结论:VR法脑血管造影是最新的快速而有效的无创伤性三维血管成像术,能部分替代并弥补DSA,VR 旬具有显示血管管腔,重叠血管及避免去骨处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疾患CT三维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三维成像诊断骨关节疾患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57例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或临床确诊。重点观察三维重建图像的表现及诊断准确率,与常规CT诊断准确率比较并进行X^2检验处理。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法(SSD)、多层面重建法(MPR)、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容积重建法(VR)。结果 三维成像诊断创伤性病变257例,非创伤性病变100例,诊断准确率为98.3%。统计学处理显示CT三维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CT(P〈0.05)。三维成像能清楚、立体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碎骨片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 CT三维成像显示骨关节结构及病变直观、清楚,特别是复杂结构或深部关节。其诊断准确率高,同时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