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复合物治疗兔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右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并用液氮从缺损内将股骨头冷冻坏死,A组为对照组,仅植入空白明胶海绵,B组为实验组,植入复合物。术后每组分别于2、4、6、8周各处死3只动物,做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结果①影像学结果:随着时间延长无论是X线、CT表现还是MRI表现,实验组钻孔区由低密度逐渐增高,8周时有骨小梁结构;对照组钻孔区无新骨形成表现。②组织学结果:A组2周标本缺损区内,充满坏死的组织碎片;4周标本,缺损区内为疏松的纤维肉芽组织;6周标本缺损区内为纤维组织;8周标本缺损区内仍为纤维组织,无新生骨组织。B组2周标本缺损区内,有大量的成骨细胞;4周标本,缺损区内有大量骨小梁及类骨质填充;6周标本缺损区内出现比较成熟的骨小梁;8周标本缺损区内骨小梁成熟,骨髓组织形成。结论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复合物对兔股骨头坏死有极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桡神经深支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手法进行治疗,探讨其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03-2013-02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31例一期修复.一期修复中进行束膜缝合20例,外膜缝合11例,进行束膜缝合的患者术后手功能优秀的比例明显高于进行外膜缝合的患者.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修复的39例患者中,30例患者进行神经移植,9例患者进行神经松解.神经移植患者的手功能表现优良率为96.67%,神经松解患者的手功能表现优良率为33.33%,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神经深支损伤一期修复的患者宜采用束膜缝合的方法,而二期修复的患者更加适合神经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Merkel细胞癌术后复发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一位老年Merkel细胞癌患者,于2006年8月初发时先行化疗及放射治疗,1年后局部再发肿瘤,再次接受扩大性切除术及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1月Merkel细胞癌再次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且进展快的皮肤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包括免疫组化方法),即使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特别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或髋部周围骨折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预防措施可分为化学性方法和机械性方法等2类。化学性方法主要是采用抗凝药物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机械性方法则是通过降低血液的淤滞性,促进静脉回流达到其预防目的。术后鼓励患者做足踝关节主动运动是临床上较常采用的方法,但术后患侧下肢常有活动时剧痛感,患者往往不能主动活动足踝关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骨体修复四肢低毒力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本组四肢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38例,取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18例采用病灶清除加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植入(A组),20例采用病灶清除加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植入(B组),术后3,6,12,18个月时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CRP)监测炎性反应,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部分患者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结果 A组术后平均6个月时5例出现感染,经细菌学培养阳性且与术前相同,(14.0±0.5)个月时,10例组织学显示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其中4例病损区为炎性纤维肉芽组织充填且有少许死骨形成及细菌学检查阳性;B组术后无感染出现,16例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组织,原病变区成熟骨结构形成,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其余7例外固定架(A组3例,B组4例)(12.2±0.3)个月时骨性连接、结构稳定取出,未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术后各时相点无论是血常规量化总分还是超敏CRP量化总分以及X线量化评分对比,B组明显大于A组(P<0.05). 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是目前I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切实可行的较好方法,在抗感染的同时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显著提高成骨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6.
髋部骨折在老年人中较常见,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一大病因.而髋部骨折的许多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肺部感染、心肺脑栓塞等已成为严重影响髋部骨折恢复的障碍,本文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3例进行交流、规范的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等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 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 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 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梁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的临床诊断及误诊原因,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本组36例,其中腰骶部钝痛36例(100%)、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32例(88.88%)、神经功能损害8例(22.22%)、下腹部(盆腔)无痛渐进性肿块并压迫临近器官2例(5.55%)。38例均行腰骶部及骨盆X线片检查,其中36例行CT扫描、28例行MRI检查、8例行脊髓造影、2例行彩色普勒超声波检查并行钡剂灌肠和排泄性尿路造影。结果本病临床诊断率73.68%,误诊率为22.22%,X线诊断率2.63%,CT诊断率13.88%;MRI检查、脊髓造影诊断率100%。结论骶部硬膜外囊肿临床、MRI检查、脊髓造影具有特征性表现,主要重视患者症状与特征的描述以及影像学表现,误诊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阴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为提高对该病的药物选择及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13例确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用5种不同药物,分成5组不同配伍方法,进行不同疗程治疗和对比研究。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女性发病率高,平均年龄41岁,坝上发病率高于坝下,主要集中在饲养、放牧牲畜而受染,病灶分布多在腰椎,2个椎体受累最多,涉及L4的发病率最高并破坏最为明显;含强力霉素治疗组效果优于未含强力霉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如增加疗程,疗效增加不明显。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流行病学具有特征性;以强力霉素 庆大霉素 磺胺甲基异唑为首选的抗菌素,应用两个疗程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最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