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循证医学 (EBM)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 ,提倡科学应用已存在的客观医学依据 (临床研究依据 )结合个人经验处理病人。计算机技术及统计学等处理手段的提高 ,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建立和发展 ,有学者对目前临床实践中理论依据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并主张在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应用目前最好的、最可靠的依据来设计对每个肿瘤病人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是 2 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催化剂 ,循证医学的诊治思维规范了医学发展的模式 ,是一种肿瘤临床医学一般规律向个体化规律发展的科学思维模式。1 临床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3.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0岁。患者入院前一年出现头晕,左半身无力,曾做脑CT扫描,论断为“腔隙性脑梗塞”。在街道门诊治疗病情无好转,入院前三个月病情加重,持续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并出现声音嘶哑、呛咳。患者不能独立行走,需人搀扶。曾多次到各医院门诊治疗,均给予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等治疗方法,患者症状无好转,呈逐渐加重趋势。患者无咳嗽、咳血及吸吸困难,遂收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时查体:n37.5℃、P:72次/分、R:18次/分、BP-10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表情痛苦,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颜面麻痹、二日斜视、管状视野、左眼睑下垂,不敢睁眼,伸舌困难,右侧声带麻痹。两肺呼吸音声清晰,可闻及少许喘鸣音,膝腱反射减弱。辅助检查:头颅核磁扫描提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肺CT平扫提示:“右肺门占位性病变”,血沉:第一小时50mm。经确诊为:①中心性肺癌晚期。②脑周围神经综合征。③腔隙性脑梗塞。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及对症治疗。患者病情日益加重、出现精神萎靡、胸闷、心悸、气短、偶有咳嗽、无咳血。住院一月余,突然出现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以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提出并分析、讨论在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实行“医体结合”的必要性,构建“医体结合”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医体结合”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合途径3方面10项内容构成。构建“医体结合”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医学和体育在优化生活方式,预防、控制各种常见慢性病发生及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培养高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1年3月~1986年8月收治51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其中单纯放疗9例,术后复发再放疗14例,术后补充放疗16例,术前放疗4例,单纯手术8例。照射剂量30~80Gy/3~8周。5年、10年和15年生存率分别是51.0%(26/51)、40.9%(9/22)和36.4%(4/11),5年、10年和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是39.2%(20/51)、31.8%(7/22)和36.4%(4/11)。单纯放疗及术后复发再放疗共23例中放疗后完全消退3例,消退≥50%10例,消退<50%10例,年生存率为47.8%(11/23),有较好的姑息作用。术后补充放疗5年生存率68.7%(11/16),疗效肯定应予提倡。单纯放疗剂量应70~80Gy/7~8周甚至更高。颈部淋巴结不做预防照射后转移率10.3%(3/29)。不主张预防照射颈部。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术后腹壁切口种植转移发生在术后31年,极为罕见,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病人,女,70岁。31年前因直肠癌行Miles手术及永久性人工肛门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侵及深肌层,术中术后未行化疗。临床无病生存期30年。1年前,患者发现下腹壁原手术切口处一核桃大小肿物,渐长至鸡蛋大小,表面皮肤呈紫褐色。B超:切口皮下组织内实性回声肿块约5.5cm×3.9cm×3.3cm。全消钡餐未见异常。肿块粗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板克隆形成实验(PCF)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SACF)用于乳腺癌SK-BR-3细胞学研究的价值。方法接种1×10^3~6×10^4个细胞于12.5 cm^2培养瓶(设4个平行样本),分别利用PCF和SACF培养,计数形成克隆数、计算克隆形成率。结果 PCF克隆形成率为0.50%~10.64%,其中接种密度≥1.6×10^3/cm^2者细胞间迅速汇合、难以分辨形成的克隆;SACF克隆形成率为0%~0.33%,接种密度〈6.4×10^2/cm^2者无克隆形成。PCF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SACF(P〈0.05)。结论检测SK-BR-3细胞对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的敏感性时采用PCF优于SACF。  相似文献   
8.
香菇多糖并化疗治疗恶性肿瘤4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菇多糖并化疗治疗恶性肿瘤40例郭成业*庄安士*王宏岩*袁胜利关键词恶性肿瘤香菇多糖化学疗法治疗学中图分类号R730.5香菇多糖是从香菇子实体中提取的抗肿瘤多糖体经提纯后得到的一种高分子葡聚糖,目前已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进入临床使用。我科应用日本国味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病人应用脱品司琼或昂丹司琼控制化学疗法(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58例恶性肿瘤病人采用随机交叉性研究,脱品司琼(5mg)和昂丹司琼(8mg)分别在同一病人前后2个化疗周期的d1给药前30min,iv,1次,并用地塞米松10mg,iv滴注。结果:2药控制急性及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均可达81%~100%,2药的有效率无差别(P>0.05),对改善厌食情况亦基本相似。结论:脱品司琼和昂丹司琼1次用药均可很好地控制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2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