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心肺转流(CPB)后全身炎性反应(SIRS)的抑制作用.方法 30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实验组(15例,PGE1治疗组).实验组于麻醉诱导时从中心静脉持续泵入PGE1(20~30 ng·kg-1·min-1)至CPB结束.分别于转流前、心脏复跳后15 min、CPB结束后2 h及6 h检测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PMN)计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结果 两组心脏复跳后血PNM计数进行性升高,CPB结束后2 h达高峰.实验组 CPB后2 h、6 h血PMN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TNF-α、IL-6、IL-8进行性升高,于心脏复跳后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CPB后6 h仍高于CPB前;对照组较实验组增高则更为显著(P<0.05).结论 PGE1可抑制CPB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并减轻由此引起的SIR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早期右心功能不全(RVD)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间97例行全肺切除术肺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右心肌机能指数(Tei指数)分为RVD组(Tei>0.28)和正常组(Tei≤0.28),对影响RVD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7例全肺切除术后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RVD发生率为16.5%。单因素分析显示,RVD组与正常组在年龄、FEV1/FVC、术前ECG、术前肺动脉压力、肺功能、右肺切除、术中液入量这些因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2.68,P<0.01)、术前肺动脉压力(OR=8.31,P<0.05)、术中液入量(OR=15.74,P<001)与RVD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 RVD是全肺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年龄>70岁、术前肺动脉高压、术中液入量正平衡是手术后早期RV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GE1)调控炎症系统对体外循环(CPB)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6月2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PGE1治疗组),各12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时从中心静脉泵人PGE1[15 ng/(kg·min)]至CPB结束.于转流前5 min、心脏复跳后15 min检测左、右心房血中性粒细胞(PMN)及血小板(Plt)计数.检测转流前5 min(T1)、转流30 min(T2)、心脏复跳后15 min(T3)、CPB结束1 h(T4)和6 h(T5)的血清sE-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麻醉诱导后、开胸后、CPB及手术结束时的肺顺应性(CL)及氧合指数(OI).结果:①两组转流前左、右心房血PMN、Plt无显著差异,心脏复跳后15 min对照组左心房血PMN、Plt明显低于右心房血(P<0.01),实验组左、右心房血PMN、Plt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CPB开始后两组sE-选择素的浓度逐渐升高.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③CPB开始后实验组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④CPB结束时,实验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肺顺应性(compliance of lung,C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GE1可减轻CPB引起的PNM及Plt在肺内聚集、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并减轻由此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检测食管癌血浆六项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手术治疗的食管癌临床资料138例,分析术前 NSE、AFP、CEA、CA72-4、CA19-9、C19六项肿瘤标志物与术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38例患者年龄43~81(63.46±6.787)岁,男105例,女33例;鳞癌114例,腺癌24例;位于贲门16例;六项肿瘤标志物含量最高者为 NSE 占26.1%(36/138),最低者为 CA19-9占2.2%(3/138)。食管鳞癌中 NSE阳性率高;食管腺癌、贲门癌中 AFP、CEA 阳性率高,CA72-4阳性率在 Tis -T2组中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而 CA19-9和 C19阳性率在各病例组均无显著增高。结论:六项肿瘤标志物在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浆中阳性率较低。仅显示 AFP、CEA 在食管腺癌、贲门癌中,CA72-4在 Tis -T2期中,NSE 在食管鳞癌略高。  相似文献   
5.
王俊  李芝  甄福喜  张憬  骆金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03-150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中营养管放置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单手术组51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均常规放置营养管, 其中鼻肠管497例, 空肠造瘘16例。术后24 h后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 并辅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 至全量EN后停PN支持。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 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鼻肠管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与空肠造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肠造瘘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鼻肠管组患者(P < 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中有效放置鼻肠管及早期应用EN为食管癌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心内膜和心脏瓣膜感染,常伴赘生物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原有心脏疾病的基础之上,当然也可见于正常瓣膜,是一类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本文系统回顾了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浩  陈亮  甄福喜 《江苏医药》2006,32(5):439-441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GE1)在心肺转流(CPB)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9月心内直视手术病人3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PGE1;选取CPB前后不同时间点测定血中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分析组间、组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CPB后测得观察组不同时间点CK-MB及cTnⅠ测量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GE1通过稳定生物膜、抑制血中性粒细胞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止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等,产生明显的CPB后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在CPB中发挥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残胃合并食管癌是指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或早期胃癌根治术后5年以上原发于食管黏膜的恶性肿瘤。残胃合并食管癌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患者胃切除术后会有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易掩盖新发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往往发现时疾病已进入中晚期阶段,因此,早期诊治对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此外,组织器官粘连,解剖结构模糊,残胃大小和原手术方式的多样性,均增加了此类患者二次手术治疗的难度。加之,食管癌新发部位和浸润程度的不同,更需制定个体化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残胃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残胃合并食管癌根治术中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中下段食管癌经典Ivor-Lewis术式与改良Ivor.Lewis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重新评价经典Ivor—Lewis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接受改良Ivor-Lewis手术的140例(改良组)和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典Ivor-Lewis手术的112例(经典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淋巴结数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经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2.0±39.5)mini含(22.0±3.4)min的重新消毒时间],稍长于改良组的(195.0±51.6)min,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3.2)枚/例比(18.6±5.5)枚/例,P〉0.05],但对于上纵隔淋巴结,经典组清扫数量明显多于改良组[(8.0±2.1)枚/例比(3.1±0.6)枚/例,P〈0.05]。经典组术后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改良组[41.1%(46/112)比27.9%(39/140)。P〈0.05]。结论对于中下段食管癌,经典lvor—Lewis术式在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及术后病理N分期的准确性方面较改良Ivor。Lewis术式更具优势,因而更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ASD修补术患者40例均分为A组(电视胸腔镜)和B组(传统开胸手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全部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建立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但术后血常规和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腔引流量、血气分析、血制品使用量、血管活性药物、重症监护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手术前后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