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组成的IA方案诱导初治急性髓系自血病(AML)的疗效。方法82例初治AML患者,其中32例采用IA方案(IA方案组),50例采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组成的DA方案(DA方案组),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后,IA方案组24例(75.0%,24/32)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有效率为84.4%(27/32)。DA方案组24例(48.0%,24/50)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6例未缓解,有效率为68.0%(34/50)。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P=0.02),而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12)。IA和DA方案化疗后均可造成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降低,IA方案组粒细胞缺乏时间〉10d的比例、血小板持续降低时间〉50d的比例明显高于DA方案组[87.5%(28/32)比64.0%(32/50),87.5%(28/32)比60.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L的诱导治疗,IA方案较DA方案具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但化疗后骨髓抑制重,应加强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外周血、骨髓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评估获得性PRCA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与免疫抑制剂疗效.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5例初诊获得性PRC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其中,5例患者为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继发PRCA,其余20例为原发性PRCA.研究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有关获得性PRCA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其他具有贫血表现的疾病;临床资料不全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个体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者.排除标准: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及罹患免疫性疾病、肿瘤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受试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骨髓、外周血中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结果和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比例、Th/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值均低于对照组,Th比例:(36.6土3.8)%比(45.1±2.1)%,Th/Ts值:1.2±0.2比2.2土0.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61、12.174,P=0.032、0.021).研究组Ts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2.8)%比(20.2±1.9)%,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460,P=0.021).两组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相比,分别为(11.3士1.8)%比(1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44).研究组中,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h比例、Th/Ts值均低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Th比例:(36.1±3.7)%比(39.1±6.1)%,Th/Ts值:1.0土0.2比1.2±0.1,但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t=2.293、2.513,P=0.301、0.297);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s比例则高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分别为(31.0±2.7)%比(28.4±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2,P=0.384);T-LGLL继发PRCA患者的NK细胞比例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相比,分别为(11.3±1.8)%比(11.1%±2.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64).②研究组中,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患者为16例(64%,16/25),其中有2~3颗粗大颗粒的LGL者为10例(40%,10/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8例(32%,8/25).研究组中,骨髓有2~3颗粗大颗粒LGL患者为4例(16%,4/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3例(12%,3/25).研究组25例获得性PRCA患者外周血检出LGL比例较骨髓中检出比例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5,P=0.003).③治疗后,25例获得性PRCA患者中血常规检查结果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患者为18例,其中4例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亦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另14例患者骨髓检查结果显示红系细胞增生程度仍减低,但较治疗前有所增高.研究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获得基本治愈的获得性PRCA患者为4例,获得缓解者为14例,获得明显进步者为6例,无效者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治疗后脱离输血,但不同于原发性PRCA患者,其血红蛋白(Hb)水平均未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获得性PRC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导致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检出LGL对获得性PRCA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环孢素A治疗对于获得性PRCA疗效显著,但对T-LGLL继发PRCA患者的疗效差于原发性PRCA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病态造血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49例初治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诊断分型,按IPSS进行分组,观察骨髓形态学改变,包括病态造血累及系别以及常见病态造血特征,COX多因素分析骨髓发育异常与无白血病生存期(LFS)与总体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35(9~82)个月,随访期间66例患者死亡,34例患者转急性白血病.单因素分析骨髓发育异常累及系别与预后的关系,仅有粒红巨三系发育异常为LFS及OS预后不良因素.对诸多的病态造血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粒系核质发育失衡、假pelger核、红系核碎裂、多核红,以及小巨核、单圆核、多圆核均为LFS预后不良因素,而假Pelger核、多核红、小巨核、单圆核均为OS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粒红巨三系同时存在发育异常,以及多核红细胞、小巨核均为L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假pelger核为OS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骨髓三系发育异常、假Pelger-Huer异常、小巨核细胞、多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现象对于早期预测MDS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CpG-寡核苷酸(CpG-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免疫刺激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细胞染色体培养中的价值,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进一步提高CLL核型培养成功率及异常核型检出率。方法:收集82例CLL患者的骨髓标本,分别应用植物血凝素(PHA)、CpG-寡核苷酸联合白介素-2(CpG-ODN DSP30+IL-2)刺激培养72 h后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分析。同时应用D13S25、Rb1、ATM、p53和CSP12探针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iFISH)检测。比较2种细胞刺激剂进行染色体培养及iFISH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PHA与CpG-ODN DSP30+IL-22种免疫刺激法核型培养成功率(可分析分裂相t≥20个)分别为90.2%(74例)和68.3%(56例),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13.5%(10例)和46.4%(26例)。PHA组核型培养成功率显著高于CpG-ODN DSP30+IL-2组(P=0.01),而CpG-ODN DSP30+IL-2组异常核型检出率显著高于PHA组(P=0.003)。iFISH异常核型检出率(74.4%,61例)显著高于CpG-ODN DSP30+IL-2组(P=0.000)。iFISH检测能验证CC分析检出的异常。结论:应用CpG-ODN DSP30+IL-2免疫刺激法培养CLL细胞,可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特别是能检出提示预后差的各种易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13例诊断明确的IMF患者口服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评估其疗效,同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3例IMF患者中11例患者完成2个疗程治疗.第1个疗程后27.3%(3/11) IMF患者达进步标准;第2个疗程后54.5% (6/11) IMF患者达进步标准,5例无效.4例患者血红蛋白、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改善,10例脾脏增大患者治疗后脾脏均有不同程度回缩.11例患者对泼尼松均能耐受,但均出现不同程度体重增加及面部浮肿;2例出现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治疗IMF患者,临床疗效较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王增胜 《医学综述》2011,17(24):3766-376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为主要表现,作为恶性克隆标记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在MDS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MDS发生往往是由于二次打击,即两个等位基因中一个由于遗传学异常导致缺失,另一个由于表观遗传学改变引起表达沉默。因此,遗传学的改变对于MDS的诊断、分型、预后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亚型中的染色体核型分布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51例原发性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比较各亚型中的染色体核型分布特点、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白血病转化率及死亡率等,并比较其在汉族与维吾尔族MDS患者中有无民族差异性。结果 所有患者核型异常检出率为55.0 %(83/151),其中简单异常占53.0 %(44/83),复杂异常占47.0 %(39/83)。伴多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RCMD)、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Ⅰ、RAEB-Ⅱ亚型中复杂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RA(RARS)亚型。核型异常涉及各条染色体,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5/5q-、-7/7q-、+8、-20/20q-、-X/-Y、i(17q)、9p-/9q-、+21等。IPSS评分在各亚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02,P<0.01);高危组的核型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均P<0.05)。随访151例患者白血病转化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2 %(38/151)和43.7 %(66/151),核型异常者白血病转化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均P<0.05)。核型异常者白血病转化中位时间和生存中位时间均短于核型正常者。汉族与维吾尔族MDS患者各亚型分布、核型异常特点及白血病转化率、死亡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染色体核型异常在MDS不同亚型中存在差异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MDS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对MDS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态造血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08年WHOMDS分类标准为诊断金标准,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131例患者,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检查、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1例MDS患者红系病态改变主要为:红系巨幼样改变66例(50.38%)、双核红细胞48例(36.64%)、多核红细胞38例(29.00%),核浆发育失衡67例(51.14%)、粒系巨幼样改变56例(42.75%)、假双叶核异常(Pelger-Huet)30例(22.90%);巨核系病态改变主要为:单圆核38例(29.00%)、小巨核30例(22.90%)、多圆核17例(12.98%);原始细胞为0组、0~5%组、5%~9%组、10%~20%组中位生存期(MS)分别为50、55(95%CI44~65)、27(95%CI21~32)、15(95%CI11~18)个月,原始细胞为0组、0—5%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0.35,P:0.556),0—5%组、5%~9%组、10%~20%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6.87、11.81,P值分别为0.009、0.001)。有无Pelger—Huet异常、有无AUER小体MS分别为24(95%CI19—28)、48(95%CI31—64)、18(95%(CI10—25)、29(95%CI21~3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9.21、6.99,P分别为0.002、0.008)。有无小巨核病态改变MS分别为22(95%C/18~25)、18(95%CI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91,P=0.00)。结论细胞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Pelger-Huet异常、AUER小体、小巨核病态改变对指导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RNA-34a(miR-34a)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miR-34a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及汉族CLL患者中均显著高于同民族健康对照,而这两个民族CLL患者miR-34a表达无明显差异;和已知预后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并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34a对于CLL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iR-34a相对表达水平分界值为3.567 6),再按照miR-34a表达水平分组进行生存分析,提示miR-34a低表达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croRNA-181b(miR-181b)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CD19+ 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CLL患者50例,健康对照20例。所有人取外周血15 ml,行CD19磁珠分选后提取CD19+ B淋巴细胞总RNA,应用TapMan探针法检测miR-181b的表达水平,并对CLL患者按照临床分期、血清学指标、CD38、Zeta链相关蛋白激酶-70、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及遗传学异常等不同分组分析miR-181b的表达差异,并对上述指标行生存分析。 结果 ①50例CLL患者miR-181b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1);②不同分组miR-181b的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FISH)预后分组中预后差组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ATM缺失组低于正常组(P<0.05),余分组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生存分析:将miR-181b的表达水平按中位数0.033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比较显示:miR-181b低表达组OS低于miR-181b高表达组(P<0.05)。结合预后不良因素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SH预后分组高危组、P53缺失、ATM缺失、miR-181b低表达均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 结论 miR-181b在CLL患者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miR-181b低表达是CL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