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48例消化道肿瘤并行根治性切除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EN组和PN组。比较其术前术后机体参数蛋白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  (1)机体参数及蛋白术后均明显下降 ,对照组较EN组及PN组下降更为显著 (P <0 .0 5 )。 (2 )免疫功能变化无差异。 (3 )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及PN组 (P <0 .0 5 ) ,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结论 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164例小儿便血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纤维结肠镜对小儿便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清洁肠道后,应用 Olympus I T10 成人纤维结肠镜对164 例便血小儿进行检查和治疗。结果 156 例(951 % ) 患儿在镜下得以明确诊断,其中大肠息肉128 例(78 % ) ,大肠炎症性病变28 例(171 % ) ,除2 例家族性腺瘤病外,纤维结肠镜下圈套电凝、电切摘除126 例共171 颗息肉,全组病例在诊治过程中无意外情况发生。结论 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主要原因;纤维结肠镜是诊断和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简便易行、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先天性小肠禁锢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先天性小肠禁锢症即纤维包裹性慢性腹膜炎,又称腹茧或糖衣肠,是指全部或部分小肠被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所包裹,临床上较罕见。自1978年至1983年我们共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盆腔后腹膜肉瘤因缺少主觉症状,常发展至相当大的肿块临床上才被发现,致切除率不高.肿瘤丰富的血供,致手术时大量失血是肿瘤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自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阻断腹主动脉的方法,连续5例巨大盆腔后腹膜肉瘤均作全切除,其中2例由于肿瘤局部侵犯,作了输尿管膀胱吻合术.腹主动脉阻断时间53~145分钟,2次阻断2例. 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2例病人分别于术后8月和1.5年死于复发,其余3例皆存活,迄今无肿瘤复发,病理学的恶性程度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梗阻性结肠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我院1993年12月~2 0 0 3年12月198例梗阻性结肠癌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期根治性切除118例,Ⅱ期根治性切除6 7例,非根治性手术13例;术后并发吻合口漏3例,结肠造口回缩1例,切口裂开1例,腹腔感染2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 梗阻性结肠癌的围手术期处理应注意:术式选择,术前的准备工作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结肠灌洗及肠腔减压,术后早排气、早进食、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涂景林 《安徽医学》1992,13(1):23-25
<正> 我科1984年4月~1990年6月作109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430例为下消化道出血,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430例中男279例,女151例,男女之比1.89∶1,年龄2~78岁。本组无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慢性显性出血者302例(占73.3%),隐性出血者128例(占26.7%)。检查距出血的时间,短者10天,长达20年。检查结果1.阳性发现412例,占95.8%,未发现病变18例,占4.2%(表1)。2.本组出血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占61.2%(表2)  相似文献   
8.
<正> 外伤性脾破裂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在处理时近代认为应尽可能保留脾脏。我院自1971年10月至1982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197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略加分析,并结合复习近代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986~1996年,我院外科肠镜室应用成人纤维结肠镜对164例大便表面附血、便后有鲜血。尤外科急腹症的便血小儿进行了检查和治疗,其中156例(95.1%)在镜下得以明确诊断,8例(4.9%)原因不明。在诊断明确的病例中,大肠息肉128例,占78%,大肠炎症性病变28例,占17.1%,除2例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外,126例在纤维结肠镜下圈套电凝、电切摘除了171颗息肉。全组病例在诊治过程中无意外情况发生。作者认为: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主要原因;纤维结肠镜目前仍然是诊治小儿大肠息肉简便易行、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患儿既避免剖腹之苦,又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术后内镜随访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内镜随访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10月-2003年10月间, 486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纤维或电子结肠镜随访检查资料。结果异时癌28例,同时癌5例,86例共检出腺瘤120枚, 其中腺瘤癌变6例。结论结肠镜是大肠癌术后定期随访检查的重要工具,对发现多原发大肠癌、早期发现并处理大肠腺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