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明质酸对BMP-2转染的羊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HA)对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腺病毒(Adv-BMP-2)转染的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羊骨髓体外分离、扩增BMSCs,分成5组:转染Adv-BMP-2的BMSCs+HA组(Ⅰ组),转染Adv-BMP-2的BMSCs组(2组),BMSCs+HA组(3组),BMSCs组(4组),转染携带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Adv-β-gal)的BMSCs组(5组)。采用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分析观测细胞增殖;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检测以及RT-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骨连接素(ON)和骨涎蛋白(BSP)的mRNA表达。结果①细胞增殖:3 d后各组细胞增殖无显著差异,1周后第1组和第3组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他组。②ALP活性:3 d后第3组ALP活性明显低于第4、5组,而第1、2组则显著高于第4、5组;7 d后前3组ALP活性较后两组均显著增加,而第1、2组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③Col-Ⅰ、ON和BSP的mRNA表达:3 d和7 d后前3组较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论HA与BMSCs体外复合培养后可促进BMSCs的增殖、增加ALP的活性以及Col-Ⅰ、ON和BSP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骨延长术治疗下肢骨缺损与骨不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骨缺损与骨不连的修复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骨延长术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骨延长术治疗下肢骨缺损与骨不连的手术方法、外固定支架的选择、并发症处理等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张辉  王多军  林在俊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0):1328-1330
目的 探讨杨浦区中老年人群腰椎骨量减少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某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血钙、碱性磷酸酶(ALP)及腰椎骨密度检测,从健康体检结果中提取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腰椎骨量减少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中老年人群腰椎骨量减少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1 826名杨浦区≥45岁健康体检者资料,男性占38.61 %,女性占61.39 %。年龄以45~75岁。 1 826名中老年人群中,1 186例腰椎骨量减少,减少检出率为64.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越大(OR=4.057)、有骨折史(OR=2.854)的≥45岁健康体检人群腰椎骨量减少可能性较大,ALP>70 mmol/L(OR=0.325)、每天运动≥1 h(OR=0.337)的≥45岁健康体检人群腰椎骨量减少可能性较小。结论 中老年人群易受年龄、运动等因素影响,腰椎骨量减少检出率较高,实际生活中需通过多种途径强化运动、体重等方面管理,最大限度改善腰椎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靶血管栓塞与球囊阻断2种方式对骶骨肿瘤术后患者伤口影响的比较。方法将104例骶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前行选择性靶血管栓塞(A组)53例,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B组)51例,其中20例患者术前已经行放、化疗。记录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观察2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肤红肿5例,愈合不佳8例,伤口窦道瘘口2例,皮肤坏死6例;皮肤大面积坏死2例;B组皮肤红肿1例,愈合不佳1例,伤口窦道瘘口1例;2组间比较,B组切口愈合不佳及皮肤坏死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组患者术后0.5、1、2年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死亡、1例发生骶神经损伤,3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B组术后无死亡,1例发生一过性神经症状,1例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术后1年左右恢复。结论球囊腹主动脉阻断可有效地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与选择性靶血管栓塞相比对伤口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探讨NGF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含0.125 mg 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相同体积胶原海绵,分别于术后3、7、14、21 d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均证实,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术后第7 d,在软骨大量形成期,NGF阳性染色达到高峰,在成纤维细胞、软骨前体细胞、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术后14、21 d,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有所回落.对照组未见成骨现象.结论首次证实在外源性BMP诱导成骨过程中有明显的NGF表达,提示NGF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并协同BMP的诱导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大鼠Smad6基因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验证其基因沉默效率.方法 针对大鼠Smad6基因设计、合成两对Smad6-shRNA干扰序列,并将其重组到pLKO.1质粒载体中.测序验证后在HEK293T细胞内组装慢病毒.最后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通过慢病毒感染将Smad6干扰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全切除合并内固定重建治疗合并斜颈的颈椎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11月,我科收治的合并斜颈的颈椎骨母细胞瘤11例,年龄9~33(平均20.6)岁,其中男9例,女2例;C21例、C31例、C42例、C52例、C63例、C72例。所有病例均有斜颈改变,同时伴有颈部疼痛,Cobb’s角为20±~39±(平均27±)。按照ASIA分级标准,术前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2例、E级1例。其中后路7例,前后路联合椎体整体切除En-bloc4例,所有病例均行内固定重建。术前栓塞1例,术后放疗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瘤巢、肿瘤硬化骨、周围受累及的肿胀软组织和反应区。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骨母细胞瘤,其中2例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所有病例均获60~126个月的随访,平均85.6个月,术后均无复发。术后5年颈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平均Cobb’s角较术前减少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0,P<0.001)。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平均提高1.82级(t=5.590,P<0.001)。术后患者无伤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无神经症状加重等。术后发热2例、脑脊液漏1例,行延长置管时间后恢复。颈部酸胀麻木1例,给予理疗后好转。1例术后3年螺钉松动行内固定取出,给予支具佩带1年,随访时未出现明显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失稳。结论合并斜颈的青少年颈椎骨母细胞瘤早期行完全切除和内固定重建能改善颈部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BMP-2骨诱导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探讨NGF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含0.125mg 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相同体积胶原海绵,分别于术后3、7、14、21d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均证实,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术后第7d,在软骨大量形成期,NGF阳性染色达到高峰.在成纤维细胞、软骨前体细胞、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术后14、2ld,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有所回落。对照组未见成骨现象。结论首次证实在外源性BMP诱导成骨过程中有明显的NGF表达,提示NGF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并协同BMP的诱导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低氧因素在类肝癌干细胞(LCSC)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在此过程中转录水平表达情况。方法采用低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_2)处理LCSC细胞,并检测其在有或无骨巨细胞瘤(GCTB)细胞趋化下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MMP表达。结果经CoCl_2处理的LCSC侵袭和迁移能力较未经处理对照组细胞增强,且这种效应在有GCTB细胞趋化情况下更为显著;同时,MMP-1、MMP-11、MMP-13和TIMP-1出现明显表达或表达增高,MMP-9则表达下降。结论 CoCl_2可通过影响MMP表达使LCSC侵袭能力增强,对骨相关细胞的趋化能力较单独经过CoCl_2处理,或未经CoCl_2处理而单独经GCTB细胞趋化的趋化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小RNA-203表达与骨肉瘤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骨肉瘤组织和肉瘤旁正常组织,检测miRNA-203的表达量;培养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成骨细胞细胞株hFOB1.19,检测细胞中miRNA-203的表达量;转染miRNA-203的模拟物后6h、12h、18h、24h时,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骨肉瘤组织中miRNA-203的表达量低于肉瘤旁正常组织,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miRNA-203的表达量低于成骨细胞细胞株hFOB1.19;在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miRNA-203的模拟物能够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降低细胞活力、减少侵袭细胞的数目,抑制Bcl-2、cMet、Notch-3、MMP-9的表达。结论:骨肉瘤组织中微小RNA-203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增加微小RNA-203的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其靶基因为Bcl-2、cMet、Notch-3、MMP-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