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两种显示微血管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立健  朱清仙  曾元凤 《解剖学杂志》2004,27(4):452-452,427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较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常通过AKP法显示毛细血管以便测算血管的形态学参数。在显示肠壁毛细血管时常由于酶的扩散,还显示了其它的结构,给形态学计量带来了困难。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用碱性磷酸酶标二抗记的同时利用硝基四氮唑蓝(Nitro-blue tetrazolium,NBT)和5-溴-4-氯3-吲哚基磷酸(5-Bromo-4-chloro-3-indoly 1 phosphate,BCIP)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多功能系统,对叮咬经不同抗原免疫接种兔后的中华硬蜱中肠消化细胞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以了解蜱中肠受损程度和各种抗原诱导免疫力产生的强弱。结果表明:蜱血餐后其中肠增粗,肠壁增厚:消化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增大;而细胞核相对较小,核体密度、表面积密度变小。中华硬蜱叮咬免疫兔后上述各种吸血后的正常反应不如佐剂对照组,尤以纯化抗原接种组明显,其中肠也增粗,由于大量消化细胞受损伤而脱落,使得消化细胞数减少,由于大量消化细胞受损脱落使消化细胞数减小和消化细胞平均截面面积减小。由于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早于细胞碎裂脱落,使细胞核的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明显减小。与对照组相比,肠直径、肠壁面积、消化细胞截面数、数面密度、截面面积和消化细胞核的体密度及表面积密度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受损程度依次为纯化抗原(PA)组、中肠抗原(MA)组、唾液腺抗原(SGA)组和全虫抗原(WTA)组。卵抗原(OA)组损伤最轻。本实验的五个免疫接种组中有四个组能有效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力,以105KD纯化抗原接种作用最强,在选择制备抗蜱疫苗时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1962年F.M.Ritossa将果蝇的培养温度提高后,发现了热休克反应,1974年A.Tissieres等进一步研究分离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HSP是机体除热应激外.在寒冷、缺血、机械刺激、有毒化合物等应激条件下迅速合成的一组蛋白质,也称热应激蛋白。HSP家族被分为:HSP110、HSP90、HSPT0、HSP60和小分子HSP,其中HSP70是研究较多的蛋白质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0 5 0 0 0纯化抗原 ,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 3 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 ,于 2 4h、48h、72h、5d及 8d ,每组各取 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 ,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 ,微绒毛较密集 ,排列整齐 ,胞质内细胞器丰富 ,各单位膜结构清晰 ,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 ;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 10 5 0 0 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 ,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 ,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 2 4~ 48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 ,变短、排列不整 ,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减少 ,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 ,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 ,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 72h~ 8d ,细胞器变性、坏死 ,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 结论 中华硬蜱叮咬Mr 10 5 0 0 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 ,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适应现阶段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树立医学整体概念,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导师制的早期接触科研,将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案例教学的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因此,基于"三早理念(早期树立医学整体概念、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临床)"的培养模式对高等医学院校和职业院校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产生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子宫腺肌病不孕症患者应用4.0~5.0 F Cobra导管或3.0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及博莱霉素的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颗粒(直径300~500 um)进行UAE治疗。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受孕情况。结果:术后10例患者月经量均明显减少,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8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2例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及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彩超检查显示子宫肌层及病灶内血流明显减少;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异常改变。栓塞后怀孕6例,2例已顺产。结论: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不孕患者微创、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女性性功能调查表、Olson婚姻质量调查问卷及诺丁汉健康量表对152例子宫肌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性功能、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正常;全子宫切除组术后性功能、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均较术前降低;次全子宫切除组术后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性功能无明显改变;子宫肌瘤剔除组和血管介入治疗组术后性功能、婚姻质量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术前。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术后患者性功能、婚姻质量和生活质量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检测25例EM患者和25例非EM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EM患者术前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EM患者(P<0.01),Ⅲ~Ⅳ期EM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Ⅰ~Ⅱ期(P<0.01),术后EM患者血清VEGF水平迅速下降,2例术后3个月复发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血清VEGF在EM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评价EM临床疗效及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豚草花粉变应原蛋白进行分析、鉴定与纯化。 方法:提取豚草花粉粗提液,SDS-PAGE分离其蛋白组份并测定分子量,Western-blotting鉴定其变应原组份,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花粉变应原进行初步纯化和免疫印迹鉴定。 结果:豚草花粉有30条蛋白带,其中主要条带有9条,70kDa、40kDa为其特异性变应原。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豚草花粉相对分子量为40 kDa的变应原主要分布在Ⅰ峰。 结论:豚草花粉粗提液中主要变应原为 70 kDa、40kDa蛋白组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