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3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 要:[目的] 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表达水平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67例初诊鼻咽癌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血浆EBV DNA与临床分期、总生存的关系。以1500拷贝数/m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EBV DNA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分析。[结果] Ⅰ、Ⅱ、Ⅲ、Ⅳ期患者中EBV DNA>0拷贝数/ml的比率分别为18.8%、34.4%、50.5%、66.4%。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的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1)。临床分期和EBV DNA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Ⅲ期患者中,EBV高低者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4,P=0.043),EBV DNA还是Ⅲ期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Ⅰ~Ⅱ期及Ⅳ期患者中,EBV DNA高低两组总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多因素分析发现,EBV DNA的绝对拷贝数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血浆EBV DNA对于各期鼻咽癌患者均具有预后作用,对于Ⅲ期患者,以1500拷贝数/ml为临界值,可以较好地判断预后,但对于Ⅰ~Ⅱ期及Ⅳ期患者,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合适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潘建基  宗井凤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1989-1992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我国鼻咽癌放疗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放疗设备、放疗技术的更新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使鼻咽癌常规放疗后的5年生存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然而,鼻咽癌常规放疗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放疗后复发:常规放疗后仍有10%~18%鼻咽局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最大限度提高肿瘤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明显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的放疗技术,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成为肿瘤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鼻咽癌分期不同,疗效不同,同一分期各亚组间疗效有无差别,尚有待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Ⅲ期鼻咽癌各亚组间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探讨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133例临床Ⅲ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JCC 2002分期,其中T3N0 7例(5.3%),T3N1 39例(29.3%),T2N2 48例(36.1%),T3N2 39例(29.3%).所有患者均完成调强放疗,124例患者行诱导化疗,其中24例患者行同期化疗,33例患者行辅助化疗.结果:全组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9%、89.9%、82.5%和83.4%.T2、T3期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1%、89.4%(x2=0.407,P=0.524),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2%、89.3%(x2=0.152,P=0.69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5%、80.0%(x2=0.899,P=0.343),总生存率分别为81.1%、84.7%(x2=0.311,P=0.577).N0-1、N2期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1%、90.9%(x2=0.007,P=0.933),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7.8%、85.8% (x2=4.69,P=0.03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79.2%(x2=1.746,P=0.183 6),总生存率分别为93.5%、78.1%(x2=5.052,P=0.025).辅助化疗对IMRT Ⅲ期鼻咽癌未能获益,但3、4级毒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48% vs 27.6%,P<0.005).结论:对临床Ⅲ期鼻咽癌患者,IMRT联合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N0-1期较N2期患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一步提高IMRT Ⅲ期鼻咽癌疗效还需寻找更有效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更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MRI诊断的鼻咽癌资料,对鼻咽癌2008分期和'92分期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777例行鼻咽和颈部MRI扫描的无远处转移鼻咽癌初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别根据鼻咽癌2008分期与'92分期标准重新分期,比较两种分期系统的病例分布、生存及预后情况.777例患者中513例常规放疗,264例调强放疗.结果 3年随访率为97.6%.两种分期中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的病例分布相似(Kappa=0.93,P=0.000;Kappa=0.58,P=0.000;Kappa=0.74,P=0.000),T分期局部复发生存曲线和临床分期疾病相关生存曲线也比较一致.'92分期标准下N0与N1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曲线相似(x2=1.94,P=0.164),N1与N2期的曲线接近有统计学意义(x2=3.83,P=0.051);2008分期标准下N0与N1a期曲线相交叉(x2=0.07,P=0.797),但N1b与N2、N2与N3期曲线均能较好拉开(x2=4.95,P=0.026;x2=6.74,P=0.009).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不是影响生存的因素(x2=3.60,P=0.058),2008分期将淋巴结侧数、分区、包膜外侵犯纳入N分期标准中是合理的(x2=6.59,P=0.010;x2=4.78,P=0.029;x2=9.32,P=0.002).结论 鼻咽癌2008分期的T分期简化是合理的,N分期可以更好的预测远处转移,咽后淋巴结在分期中的地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缩小临床靶区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疗效,为小靶区IMRT技术在NPC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03-2007年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413例,中位年龄45岁,男311例、女102例。按第6版AJCC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66例、Ⅲ期235例、Ⅳa期78例、Ⅳb期31例。336例患者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结果 随访率100%,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93%、96%、81%和75%。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年龄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1、0.001、0.002),T分期、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0、0.001)。进展期鼻咽癌患者中诱导化疗组5年总生存有高于无诱导化疗组趋势(78%∶68%,P=0.053),辅助化疗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低于无辅助化疗者(65%∶83%,P=0.003)。结论 鼻咽癌小靶区IMRT技术安全可靠,远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MRI和IMRT的鼻咽癌鼻窦侵犯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10年基于MRI诊断的接受IMRT的119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资料。根据AJCC第7版分期重新分期。鼻窦侵犯分为伴有鼻窦侵犯T3、T4期。Kaplan-Meier法计算LRFS、DMFS、OS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及T分期各亚组局部复发风险比。结果 鼻窦侵犯率为14.2%。鼻窦侵犯不是影响鼻咽癌OS、LRFS、DMFS的因素(P=0.677、0.485、0.211)。T2期、伴鼻窦侵犯T3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3期局部复发风险比接近(HR=1.927、2.030、2.283)。LRFS、OS曲线在T2期、伴鼻窦侵犯T3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3期接近(P>0.05),与伴鼻窦侵犯T4期及不伴鼻窦侵犯T4期明显分开(P<0.05)。结论 鼻窦侵犯不是IMRT鼻咽癌OS、LRFS和DMFS的预后因素,但伴鼻窦侵犯的T3期OS、LRFS与T2、T3期相似,预后较T4期好。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肿瘤分期是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NPC临床分期的进展,比较′92分期和′2008分期标准的优劣,重点阐述新分期的修订要点等相关问题.认为′92分期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及时使用NPC′2008分期有助于保证NPC分期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咽后淋巴结对鼻咽癌预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749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咽后淋巴结的发生率51.5%.单因素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对鼻咽癌总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转移并不是影响鼻咽癌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N0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23和0.008).[结论]基于鼻咽癌增强CT资料,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可能有影响,是影响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EBV DNA监测鼻咽癌治疗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6-2017年间本院初诊的799例鼻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疗前血浆EBV DNA与临床分期、肿瘤进展的相关性,比较放疗结束及随访中EBV DNA与肿瘤进展的关系。结果 疗前D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进展呈正相关(P<0.001)。放疗结束后6~8周,19例(2.3%)血浆EBV DNA持续阳性者预后最差,14例发生了肿瘤进展。9例放疗结束后6~8周转为EBV DNA阴性,3例肿瘤进展。而放疗结束EBV DNA阴性患者肿瘤进展率仅8.3%(64/772),3个组无肿瘤进展生存率不同(P<0.05)。随访中持续性血浆EBV DNA阳性,诊断肿瘤进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7.6%、100%、98.1%。结论 鼻咽癌患者疗前EBV DNA表达水平与肿瘤负荷和肿瘤进展相关,放疗结束6~8周EBV DNA持续阳性者预后极差,应给予合适的辅助治疗。随访中持续性血浆EBV DNA阳性诊断肿瘤进展的正确性高,是鼻咽癌根治性治疗后可靠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耳后隐蔽切口与改良S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良性腮腺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耳后隐蔽切口组和改良S切口组各60例.观察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Erey's综合征、耳部皮肤麻木、暂时性面瘫、感染和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永久性面瘫和术后出血的病例.术后6个月,耳后隐蔽切口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较前降低(P<0.05),而改良S切口组SAS评分及SDS评分较前升高(P<0.05).术后6个月,耳后隐蔽切口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改良S切口组(P<0.05).结论 与改良S切口相比,耳后隐蔽切口行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并改善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