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目的 初步评估IMRT对无法手术ⅣA期胸腺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7年间15例无法手术接受IMRT的ⅣA期胸腺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数59岁。PTV、CTV、GTV放疗剂量分别为50、60、70Gy分15~20次,分析近期疗效、总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近期部分缓解率93%(14/1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75%,仅1例出现3级血液系统反应。4例死亡患者均为肿瘤相关死亡。结论 初步证明ⅣA期胸腺瘤IMRT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作为无法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126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间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病人年龄15~76岁,肿瘤最大径<10mm 68例、10~20mm 56例、>20mm 2例,伽玛刀治疗剂处方量为15~30Gy、50%~65%等剂量曲线.结果 随访1~6年,肿瘤消失75例,肿瘤缩小28例,肿瘤无变化15例,肿瘤继续增大8例.肿瘤生长控制率93.6%(118/126);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63%(49/78),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5%,因肿瘤复发或激素水平未恢复再行肿瘤切除术5例.结论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能控制垂体腺瘤肿瘤生长,可恢复垂体内分泌功能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3.
CT模拟定位治疗靶中心点的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放射治疗靶区定位验证方法有多种 ,各有其优缺点 ,我院自 1 999年 2月引进 CT模拟定位 ,开展适形放疗以来 ,利用 CT模拟定位系统做治疗靶中心点的 CT验证 ,本方法具有图像清晰直观 ,治疗靶中心点的验证图像与治疗计划图像具有可比性 ,实施方便 ,测量精度高的特点 ,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选取 2 0例定位病人 ,其中病变位于头颈部和位于胸腹部的各 1 0例。病人先完成 CT模拟定位的前期工作 ,即利用岛津 SCT- 680 0 TX螺旋 CT、Gammex1 0 0 0 A激光定位系统 ,在给病人摆好体位并在体表和体位固定器上做好定位标记后行 CT…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超声热疗配合常规放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评价超声热疗的疗效及与疗效有关的加热参数。材料和方法: 对17 例晚期恶性肿瘤的17 个病灶用常规放疗加超声热疗。放疗用直线加速器外照射,每次2 Gy、周5 次, 总剂量40~70 Gy。热疗在放疗后30 m in 内进行,每周加热1~2 次,每次加温时间 60 m in,6~8 次一疗程。全例病人每次加温时实测肿瘤内温度。结果:在可评价的13例中,CR 23.1% (3/13)、PR 46.2% (6/13)、NC 23.1% (3/13)、PD 7.7% ( 1/13) , 有效率(CR+ PR)为69.3% 。肿瘤中心部温度达到42.5℃以上的累积时间和总加热次数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参数。在17 例患者的 89 次加温中,副作用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使用超声热疗配合放疗,只要实现满负荷加温,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放疗对唾液腺功能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高能射线的应用,其疗效明显提高。但放射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如何,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自1986年10月—1987年5月观察了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唾液腺功能的变化,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及放射治疗 10例鼻咽癌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全部采用~(60)Co外照射,设两耳前主野加鼻前野,每次200cGy,每周5次,总肿瘤量为7000cGy35次/49天。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摆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兆伏级CT(MVCT)在线测量校正胰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之间的外放距离。方法:2012年5月至12月,21例接受TomoTherapy治疗的胰腺癌患者,每次治疗前均行靶区部位MVCT扫描。并将扫描后的MVCT图像与定位时千伏级CT(kVCT)图像进行配准,分别记录患者左右x、头脚y、腹背z和横断面旋转Roll四个方向的偏差数值,对其误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行358次MVCT扫描,其摆位误差值在x、y、z和Roll方向分别为:(-0.14±0.60)mm、(-1.21±0.44)mm、(0.69±0.93)mm和(0.02±0.26)。x、y、z方向CTV和PTV之间的外放距离分别为:5.5mm、7.4mm和3.9mm。结论:胰腺癌患者治疗摆位误差较大,Tomotherapy通过在线摆位校正能有效减小摆位误差。临床上建议胰腺癌患者在x、y、z方向上CTV和PTV之间可分别外扩5mm、7mm和4mm,为精确照射提供必要的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磷汀在各部位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间年接受放疗的100例不同肿瘤患者使用氨磷汀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00例中有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4例不能耐受停药(其中1例寒颤、1例过敏),其他经对症处理和加强护理后症状缓解。余77例无不适反应。结论氨磷汀有一定的副反应,但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好,尤其对于头颈部肿瘤;对于治疗之初已有恶心、呕吐的患者要谨慎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对7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按照铅门宽度(1 cm,2.5 cm和5 cm)和螺距(0.15,0.30和0.45)的组合设计螺旋断层放疗计划,对其靶区、正常组织和治疗时间差异分析比较。所有计划均给予全脑CTV 30 Gy,转移灶GTV 50 Gy,计划分次为10次。结果证明靶区仅GTV的平均剂量和适形度(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1, P =0.0128),危及器官均在正常剂量限制范围以内,治疗时间与铅门宽度近似成反比例,螺距对其影响较小。研究表明5 cm的铅门宽度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氨磷汀在减轻胰腺癌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 对58例胰腺癌患者均采用螺旋断层放疗,观察组34例放疗前30 min静注氨磷汀,对照组24例放疗前不应用细胞保护药物.照射野为增强CT、MRI或PET/CT影像所见的肿瘤实际体积,靶区剂量GTV:60~70 Gy/20~25次.从治疗开始,每周复查血常规,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及血液系统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其中,观察组发生消化道急性反应0级7例,Ⅰ级16例,Ⅱ级11例,Ⅲ级0例,Ⅳ级0例,消化道Ⅱ级及以上急性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分别为0、9、11、3、1例和62.5%,两组相比,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8.8%、55.9%和26.5%,对照组为66.7%、58.3%和58.3%,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发生氨磷汀相关不良反应11例,予对症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不影响放疗进行.结论 氨磷汀用于胰腺癌放疗前辅助用药,可减轻患者消化道反应,降低骨髓抑制,提高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同一肺内存在上肺和下肺病灶的肺癌患者制定一个计划和单独两个计划的剂量学差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肺癌螺旋断层放疗计划方案。方法:选择上肺和下肺病灶的10例患者,分别设计一个计划和单独两个计划,将单独两个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逻辑相加,与一个计划的剂量学参数比较,分析其差异。结果:10例患者一共48例治疗计划,所有计划均能满足合适的靶区剂量均匀度和适形度。同侧肺内病灶的患者靶区平均剂量差异在1%以内,正常肺组织V5~V15差异较大,范围为0.05%~7.47%;对侧肺内病灶的患者靶区平均剂量差异在1.5%以内,正常肺组织V,差异较大,范围为O.64%~8.36%。无论同侧肺内病灶患者和对侧肺内病灶患者,病灶间隔(PTv)大于5cm的患者,单次治疗时间均至少降低25%以上。个别患者最大降幅为50.92%。结论:对于病灶间隔(PTV)大于5cm的患者,建议分开单独设计计划,可以有效节约患者单次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并且解决患者治疗前影像引导靶区配准的临床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