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癌多药耐药产生与低糖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局部微环境低糖与肝细胞癌多药耐药性(MDR)产生的关系及影响机制。方法低糖培养HepG2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法检测低糖培养的细胞在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5-Fu)作用后的凋亡情况,分别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低糖培养后HepG2细胞内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1、LRP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低糖环境下生长时间越长的HepG2细胞对5-Fu的抵抗越强,而且随着低糖培养时间的增加,5-Fu诱导的HepG2细胞的凋亡高峰延迟。低糖培养的HepG2细胞内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1、LR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随低糖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以LRP的改变最为显著。结论肝癌生长微环境葡萄糖耐量不足也是肝癌产生MDR的原因之一。低糖可通过上调一组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诱导肝癌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肝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MRP1)和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探讨HBx影响肝癌生物学特性的分子机制。利用瞬时转染HBx基因的方法建立细胞模型,分别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HepG2细胞的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和VEGF的表达情况;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诱导后两种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了解HBx转染后细胞耐药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缺氧诱导因子-1αsiRNA增强耐药肝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肝癌化疗的增敏作用。方法 构建HIF-1αsiRNA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稳定转染于耐药的C28肝癌细胞。研究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3组细胞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LRP、MRP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I法流式细胞术分析3组细胞在受到5-Fu作用后的凋亡指数。每组细胞分别随机注入10只裸鼠皮下,比较3组细胞成瘤后对ADM治疗的反应性。结果 HIF-1αsiRNA能有效抑制HIF-1α基因的表达,并能使C28耐药肝癌细胞内MDR1、MRP1、LRP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下降。在5-Fu作用后第24、48、72小时,实验组细胞的凋亡指数分别是阴性对照组的2.88、3.56和3.87倍,实验组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显著增强(P〈0.01)。注射阿霉素后,实验组裸鼠皮下的耐药肝癌瘤体明显缩小,肿瘤抑制率为41.3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HIF-1α—siRNA的真核表达质粒。HIF—1α靶序列特异性的siRNA可增强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它与传统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望实现对肝癌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Bad112/136、p-Erk、p-Akt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即乳腺正常组织、普通导管增生、轻中度不典型导管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1例乳腺石蜡包埋组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P—Bad112/136、p-Akt、p-Erk的表达情况。用X^2和t检验等方法分析四种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这四种蛋白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四种蛋白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0.023、0、001、0.001);P—Bad112/136蛋白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组与浸润性导管癌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JD=0.002。0.004)。统计分析显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这四种蛋白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但均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值分别为0、039、0.026、0.038、0.026)。同时p-Erk、p-Akt蛋白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分别为0.041、0.01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四种蛋白含量在乳腺癌与癌旁乳腺组织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2,0.003)。在乳腺癌组织中P—Bad112与P—Erk及P—Bad136与P—Akt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性(P值分别为0.034、0、020)。结论:这四种蛋白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向乳腺癌的转化潜能,并且提示MAPK/Erk及PI3-K/Akt传导路径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d,PPARct)在人肝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人肝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细胞HepG2/ADM及其亲本细胞HepG2的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αmRNA在两种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记法检测PPARα蛋白的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与其亲本细胞相比,耐药细胞的核膜上绒毛样突起增多,胞浆内有大量空泡,粗面内质网增多;HepG2/ADM细胞的PPARα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有下降。结论PPARα与HepG2/ADM细胞的MDR现象有关,PPARα表达下调可能是肿瘤细胞MDR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癌首次切除活检后,再次切除前评估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38例切除活检后乳腺癌患者,来我院再次手术前行乳腺MRI检查的影像资料。根据再次手术后病理分为有残留组及无残留组,比较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MRI影像特征及BI-RADS分类的差异。结果 再次手术后病理证实15例乳腺癌有残留,23例患者无残留。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侧乳腺是否异常、病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手术方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残腔边缘结节性强化、叶段样、导管样非肿块强化或距离残腔≥5mm结节状强化,提示乳腺癌残留。残留组TIC曲线更多表现为Ⅱ型或Ⅲ型,BI-RADS分类多表现为4及5类。MRI BI-RADS分类对乳腺癌残留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86.96%、80.00%、86.96%、80.00%。结论 乳腺动态增强MRI有利于乳腺癌切除术后残留病灶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乳腺含黏液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02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乳腺含黏液肿瘤25例共26个病灶的术前MRI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比较良、恶性组的临床及MRI表现差异性。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病灶纳入研究,良性肿瘤10例共10个病灶,恶性肿瘤15例共16个病灶。恶性组发病年龄高于良性组(P<0.01);病变的边缘多不规则,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肿块大小、形态、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出现由周围向中央填充式渐进性强化,而良性组未出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组T2WI上的低信号分隔纤细并在增强后图像显示不清(31.25%,5/16),良性组T2WI上的低信号分隔增强后显示清晰(30.00%,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含黏液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较良性肿瘤大,边缘多不规则,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出现由周围向中央填充渐进性强化方式,T2WI序列的低信号分隔于增强后显示不清为较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复习1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结果患者女性,63岁。间断胸闷、憋气2周。胸腔镜见右胸腔壁层、脏层灰白色弥漫性散在结节,直径0.2~1cm。巨检:淡黄色片状组织2块,总体积2.5cm×1.5cm×0.2cm大小;镜检: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样细胞,其中纤维组织和血管轴心构成乳头,其大小和形态较一致。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匀细,核仁不明显,无核分裂象;胞质中等量,嗜伊红色。部分乳头表面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及片状增生并向间质中相互吻合,形成索状、梁状、腺样和迷路样结构,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mesothelial cell(),vimentin(+),Ki-67阳性细胞约20%。结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间皮肿瘤,可被误诊为恶性间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转移性腺癌、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腺瘤样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肝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肝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MRP1和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作用,探讨HBx影响肝癌生物学特性如多药耐药性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瞬时转染HBx基因的方法建立细胞模型,分别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HepG2细胞的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和VEGF的表达情况。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诱导后两种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了解HBx转染后细胞耐药性的变化。结果转染前后相比,转染HBx基因的HepG2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和VEGF基因表达水平比转染前均明显上升(P<0.05),转染后MRP1基因表达量与转染前之比分别为3.11,MDR1为3.70,VEGF为2.83。Western blot显示转染后MDR1蛋白水平上升1.10倍,MRP1蛋白上升1.74倍。MTT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IC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nexinV-FITC/PI检测提示阿霉素诱导后转染组凋亡率明显低于于对照组的(9.8±1.5)%、(17.8±1.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能与肝癌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如多药耐药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13例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结果 本组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56.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口脱出肿物、肛门坠胀和肛周疼痛.临床误诊率为100%.肿物距肛缘1~4 cm,肉眼呈结节状、息肉状、菜花状、溃疡型及平坦型,镜下形态多样,以上皮细胞及梭形细胞为主,11例检见黑色素颗粒.结论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误诊率高,病理活检难以准确分型,S-100、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且特异性高,特别是对于无色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