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例 1 女性 ,2 8岁。月经不规则 3个月 ,月经紊乱 ,量少 ,呈暗红色。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 ,右侧附件扪及一囊性肿块。超声特征 :子宫右后方见一7.8cm× 4.8cm× 4.2cm无回声区 ,境界清楚 ,壁薄 ,尚光滑 ,内为无回声暗区 ,内见两不甚规则的分隔 ,后壁回声增强。超声诊断 :右侧卵巢囊肿 (见图1 )。例 2 女性 ,40岁。自行扪及腹部包块 1周。偶于行经前下腹疼痛。查体 :心肺无异常 ,腹软 ,肝脾未触及 ,下腹部扪及一鹅卵大小的包块 ,质软 ,无压痛。超声特征 :在子宫右上方见一 1 0 .7cm× 8.5cm× 9.0cm实质性肿块 ,…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瘤是外周神经的常见肿瘤,是一种有包膜的良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好发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屈侧面,其中颈部神经鞘瘤约占全身神经鞘瘤的15%左右,发生在头颈部的神经鞘瘤中,以交感和迷走神经居多,其次为臂丛神经或颈丛[1]。本文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探讨其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学表现的关系,旨在提高对颈部神经鞘瘤超声声像图特征的认识,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法、方式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甲状腺间变癌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1%-2%[1],其恶性程度高,组织学检查通常为未分化癌,预后极差。许多病人确诊后存活不足6个月。目前关于甲状腺间变癌的报道不多,特别是关于甲状腺间变癌的超声报道更是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甲状腺间变癌的临床特点及声像图表现,旨在为甲状腺间变癌的超声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3年7  相似文献   
4.
乳腺是成对器官,共同暴露于相同的致癌环境里,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癌变,称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l-,BPBC),包括同时性(间隔≤6个月)和异时性(间隔〉6个月)两种类型。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216例女性患者术前进行二维超声检查,了解肿块的形态、边界、包膜及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组织浸润、纵横比等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特点,将肿块分为良、恶性,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良性符合率92.1%,恶性符合率为95.2%.结论 根据乳腺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可提高术前超声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总结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26例患者行术前超声检查,并与穿刺细胞学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6例颈部肿块中转移癌、淋巴结结核、血管瘤多数形状不规则、壁结构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腮裂囊肿、神经鞘瘤、淋巴瘤大部分有侧方声影;除转移癌外其他肿块多出现后方回声增强,而转移癌以后方衰减为主。彩色多谱勒显示淋巴结门血管移位也是一些颈部肿块的特征。结论:超声可作为颈部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女性腋窝肿块是外科常见疾病,其来源及病因多样,可以发生于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副乳腺、淋巴结及腋窝脂肪纤维神经等组织。有关腋窝肿块的影像学方面的报道不多,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92例女性腋窝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女性腋窝肿块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是指肿瘤直径≤1.0厘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TMC),生存率高,预后好。十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随着近年来诊断水平的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国外报道[,PTMC约占甲状腺癌的6%-63.7%;国内报道为11.0%-47.7%,我院2008年-2013年4月间,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治患者共2225例,微小乳头状癌占55.9%。关于微小乳头状癌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指征及范围仍有争议。本文对我院2008年-2013年5年间1244例初治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诊断及分子病理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04例临床可疑肺癌患者,均进行了支气管内超声检查或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并对所收集的标本进行了病理学检测。采用扩增受阻突变体系检测EGFR基因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肺癌标志物检测。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支气管内超声检查,成功率为100%。行穿刺患者87例,穿刺率为83.7%,均完成针吸活检术,穿刺成功率为100%。行针吸活检术的患者均无出血、气胸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选取5例标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DNA质量合格,2例患者为EGFR敏感突变。4例标本行细胞免疫组化,成功率为100%。患者术中5min、15min及手术结束时HR、SBP及DBP值与基础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599,P0.05)。结论行EBUS-TBNA的患者比率高,该方法创伤小,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其标本质量与数量可进行后续分子病理及细胞病理学检查,为肺癌准确分期及肺癌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前肺癌是所有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70万人,约26%-40%的患者在初诊时,就已经伴有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约50%的患者已经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并且预后很差,它的总体5年生存率约为14%。所以,在肺癌的术前评估中,准确的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纵隔淋巴结的有无转移是手术前判定肺癌能否进行根治性切除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术前评估纵隔淋巴结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术可以用来术前评价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