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背侧双钢板与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31~65岁,平均50.7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3型4例,B3型2例,C1型5例,C2型6例,C3型1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双钢板组(采用背侧双钢板固定)11例和"T"型钢板组(采用掌侧"T"型钢板固定)1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倾角、术后早期和远期并发症、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6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术后早期并发症、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远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背侧双钢板或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背侧双钢板技术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但远期并发症较掌侧钢板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麦肯基疗法联合骨盆倾斜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疗效评估者与患者对治疗不知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麦肯基疗法联合骨盆倾斜腰椎牵引治疗,而治疗组仅采取单纯麦肯基疗法治疗。分别评估治疗前、1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患者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1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0%,而对照组为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82.5%)要远高于对照组(6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和3个疗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VAS评分相对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麦肯基疗法联合骨盆倾斜腰椎牵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期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热门话题,其在脊柱骨折中发生率约为90%。采用积极有效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术后生理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已广泛用于治疗椎体的多种良恶性病变及骨折,效果满意。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对90例胸腰椎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对Bennett骨折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和克氏针治疗的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CT对其左手及桡骨远端进行扫描,第1、2掌骨和大多角应用Mimics软件行三维建模,并对微型外固定器材和克氏针造模,以STL格式将所有数据至Geomagic软件输出并编辑,获取模型实体,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 Bennett骨折采用微型外固定器治疗远端骨折块最大总位移0.637 mm,X方向位移-0.491 mm;近端骨折块总位移0.658 mm,X方向位移-0.33 mm;远近骨折块最大相对总位移0.032 mm,X方向移位0.14 mm。克氏针远端骨折块最大总位移5.362 mm,X方向位移-2.872 mm;近端骨折块最大总位移4.293 mm,X方向位移-2.545 mm;远近骨折块总位移1.668 mm,X方向位移0.675 mm。提示在稳定性上,微型外固定优于克氏针内固定。结论 Bennett骨折采用微型外固定治疗,具较好稳定性,对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应用张力带固定及韧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肩锁关节脱位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张力带固定及韧带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张力带固定及韧带修复对肩锁关节脱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minimally invasive)改良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odifi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联合双侧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vertebrae degenerative disease)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初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随机选取有微创TLIF术适应证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例30例,其中微创改良TLIF联合双侧钉捧系统固定组(A组)15例,常规开放TLIF组(B组)15例,行各自术式手术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6个月A组同B组在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率、JOA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改良TLIF联合双侧钉捧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不破坏症状侧对侧正常骨性结构、脊柱的稳定性高,住院时间短,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改善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