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吗啡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层(PFC)内酪氨酸羟化酶(TH)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及电针的调节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5只,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采用吗啡自身给药成瘾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双侧L5、L2夹脊穴,20 min/d,电针连续治疗10 d;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VTA、NAc、PFC内TH、GFA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成瘾后大鼠相关脑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相应改变,电针治疗可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异常表达,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晓悦  赵邕  郭颖  年骏杰  张汉明  吴宇  季倩  卜其涛  张磊 《中草药》2020,51(9):2530-2537
目的基于线粒体cytochrome coxidase I(CO I)和16 S rRNA基因开发DNA双重条形码鉴定方法,由此验证并补充形态鉴定,以期建立一种准确、有效地鉴定地龙及混淆品原动物的方法。方法对收集到的66份样品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使用优化后的引物同时扩增CO I和16 S rRNA序列。优化一步法双重PCR实验条件。用MEGA 5.1计算地龙及其混淆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基于K2P模型构建NJ树。结果 CO I和16 S rRNA双重DNA条形码鉴定与形态鉴定结合,可准确鉴别地龙及混淆品原动物。结论形态鉴定是分子鉴定的基础,分子鉴定是形态鉴定的有力补充。二者结合可最大程度地实现地龙及其混淆品原动物的准确鉴定。DNA双重条形码鉴定方法也可为地龙药材鉴定以及其他动物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层(PFC)内多巴胺(DA)受体变化及电针的调节作用。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吗啡自身给药成瘾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双侧T5、L2夹脊穴,电针连续治疗4 d。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各组大鼠脑VTA、NAc、PFC内D1、D2受体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相对于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的吗啡摄入量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大鼠脑VTA内多巴胺D2受体减少(P0.05);NAc内多巴胺D1受体增加(P0.05),D2受体减少(P0.05);PFC内多巴胺D1受体减少(P0.05),D2受体增加(P0.05)。电针治疗能调节上述脑区发生变化的D1、D2受体含量,使之趋于正常。结论电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瘾大鼠对吗啡的渴求;吗啡成瘾后多巴胺投射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适应性改变,电针治疗可以调节DA受体的异常表达,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多巴胺受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是一类典型的新型毒品,具有较强的药物依赖性,其戒断后迁延不愈的戒断症状及高复吸率为当今戒毒研究的难点。目前为止,ATS戒断后所致的精神症状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对ATS及其特点进行总结,综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治疗ATS戒断后所致精神症状的模式与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分析各种疗法的特点。认为中医药治疗ATS戒断后所致精神症状有独特的优势,具有针对性强和因人制宜的特点,应在戒毒实践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5.
黄花蒿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琦  高晓悦  ZHANG Lei  陈万生  谭何新 《中草药》2021,52(6):1827-1833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疟疾的首选治疗方案,而药用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来源,也是目前最主要的青蒿素来源,因此培育高产青蒿素的黄花蒿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青蒿素是黄花蒿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代谢途径中某个或多个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代谢流的方向和速度,决定着代谢物的产量,因此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对于青蒿素的合成非常重要,通过干预转录因子的表达也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重要手段。综述了黄花蒿中已研究的转录因子功能及调控机制,特别是对筛选获得转录因子基因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揭示青蒿素合成调控网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