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脾同治是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特点,以调肝理脾为法的痛泻要方是治疗腹痛泄泻的代表方剂,其类方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文章综合近5年来痛泻药方及其类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从调节脑肠轴、改善内脏感觉高敏感、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探讨痛泻要方干预肠易激综合征起效的药理学机制。研究表明,与IBS 复杂的发病机制相对应,痛泻要方的起效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层面且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异质性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胃肠道平滑肌舒缩障碍与之关系密切.G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机制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信号转导通路、环核苷酸信号转导通路、小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控平滑肌舒缩.本文就G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系统不同的组成、信号通路及其与FD胃肠动力紊乱平滑肌舒缩障碍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以期从微观角度调整胃肠动力异常为治疗FD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以恶心、呕吐、尿少甚至无尿为常见表现,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癃闭”、“呕吐”、”溺毒“等范畴。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湿毒与慢性肾衰竭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湿毒是慢性肾衰竭病机关键,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从湿毒论治,通过祛湿解毒之法,对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V亚单位(COX VA)蛋白和mRNA表达及脾虚一号方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70只7 d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FD模型组(单模型组),脾虚型FD模型组(双模型组),多潘立酮组,脾虚一号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FD模型组、脾虚证FD模型组给予0.1%蔗糖碘乙酰胺蔗糖溶液灌胃,连续6 d。脾虚证FD模型组正常饲料喂养至6周龄后叠加改良小平台站立,连续14 d。造模结束后分别给予蒸馏水10 mL·kg-1·d-1,多潘立酮3.125 mg·kg-1·d-1,脾虚一号方1.275,2.55,5.1 g·kg-1·d-1,灌胃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组织COX VA mRNA与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脾虚一号方高剂量组COX VA蛋白平均积分吸光度升高(P<0.05);多潘立酮组、脾虚一号方低、中剂量组COX VA蛋白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而脾虚一号方高剂量组COX VA蛋白表达量则升高(P<0.01);单模型组COX VA mRNA表达量升高最明显(P<0.01)。与双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脾虚一号方低、中剂量组COX VA蛋白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多潘立酮组、脾虚一号方低、中剂量组COX VA 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脾虚一号方高剂量组、单模型组则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虚型FD大鼠存在COX VA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脾虚一号方能够增加COX VA蛋白的表达量,改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是目前研究UC发病机制的热点。脾虚是UC发病的基础,“脾为之卫”功能失常是UC肠道黏膜免疫稳态失衡的关键原因。本文以“脾为之卫”为切入点,探讨UC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为从脾论治UC夯实理论基础,且为从恢复肠黏膜免疫稳态角度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小肠组织葡萄糖转运体蛋白1(GLUT1)蛋白与mRNA表达及脾虚1号方的干预作用。方法 7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FD模型组(单模型组,n=10)、脾虚型FD模型组(n=50)。正常组给予2%蔗糖溶液灌胃,FD模型组和脾虚型FD模型组均给予0.1%蔗糖碘乙酰胺蔗糖溶液灌胃,0.2 m L/只·d,连续6d。脾虚型FD模型组正常饲料喂养至6周龄后叠加改良小平台站立,连续14 d;造模结束后随机分为双模型组、多潘立酮组和脾虚1号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同正常组、单模型组,每日分别给予蒸馏水10 m L/kg、多潘立酮3.125 mg/kg和脾虚1号方1.275、2.55、5.1 g/kg和灌胃14d。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检测小肠组织GLUT1蛋白与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双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GLUT1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小肠组织GLUT1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P0.01);与双模型组相比,脾虚1号方低剂量组大鼠小肠黏膜GLUT1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小肠组织GLUT1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升高(P0.01)。结论脾虚型FD大鼠存在GLU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脾虚1号方能够上调GLU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能够准确评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综合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常用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对其疗效评价通常需要纳入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不同的症状积分量表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结论:鉴于目前医学模式的改变,有必要将临床症状和精神心理因素融合于一个量表中,寻找能够更好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董建华院士的"通降论"是其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思想,本文基于"通降论"分别从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活血通络,理气化瘀,行气化湿,气顺痰消,除胀导滞,气利积消,辛开苦降,升阳散寒等方面探讨行气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以香附,苏梗,陈皮,枳壳为例分析其可能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