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KO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KOA患者80例,将病情处于缓解期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将病情处于活动期的42例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ESR、CRP水平,并分析KOA活动程度与ESR、CRP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SR、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KOA疾病活动程度与CRP、ESR呈正相关(P0.05)。结论 KOA活动程度与ESR、CRP间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ESR、CRP水平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指导临床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2.
芒果核提取物体外抑菌及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芒果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及琼脂扩散法,观察芒果核提取物对常见肠道感染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用小鼠空腹经口灌胃给予芒果核提取物,观察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剂量毒性效应的关系及主要靶器官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结果 芒果核提取物对标准和耐药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体外抑菌作用;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40 g/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50倍.结论 芒果核提取物对常见3种肠道感染菌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特点 ,并与其它地区人群进行比较 .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 6 2例广东汉族健康绝经后妇女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检测 .结果 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频率分布为 :B 37.1% ,b 6 2 .9% ,基因型频率为 :B/B 14 .5 % (n =9) ,B/b 4 5 .2 % (n =2 8) ,b/b 4 0 .3% (n =2 5 ) .结论 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其它地区人群的分布不同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持续血液净化序贯治疗儿童蜂蛰伤中毒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7例9个月龄至11周岁符合蜂蛰伤合并MODS患儿,在地塞米松0.5 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3~5 mg/kg抗过敏抗炎及脏器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其中26例同时接受血浆置换及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组),另11例仅行常规治疗未同意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就两组患儿的儿童危重症评分、肝肾功能、肌溶解、肺出血/肺水肿、凝血障碍、休克、溶血、胃肠功能衰竭等器官损害情况、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器官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及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组中18例在发生MODS后前12 h(早期治疗组)、8例12 h后(延迟治疗组)启动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儿童危重症评分、发病时间及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治愈率高[25/26(96.15%) vs 8/11(72.73%), P=0.036],对照组与治疗组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7.74)d vs (12.01±6.95)d, P>0.05]。治疗组25例存活者中1例遗留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全身遗留多处大片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坏死;对照组8例存活者中4例遗留脏器功能损害,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2/25(8.00%) vs 4/8(50.00%), P=0.031]。治疗组较对照组存活患儿的肝肾功能、肌溶解及溶血恢复快(均 P<0.05);MODS发生12 h内启动血液净化治疗较12 h后启动治疗需要血浆置换次数更少,CRRT时间、住ICU及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均 P<0.05)。 结论:儿童蜂蛰伤合并MODS时,常规治疗同时于12 h内开始血浆置换与持续血液净化序贯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早期机械通气高级生命支持,提高安全转运成功率。方法对有呼吸或心血管功能恶化危险的危重症患儿,适当放宽机械通气指征,早期机械通气高级生命支持等。结果818例全部成功转运。结论危重症患儿转运时,适当放宽机械通气指征,可提高安全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韦蓉  孙瑞民 《医学文选》2005,24(2):208-209
新生儿先天梅毒亦称胎传梅毒,是由于胎儿期母胎垂直传播所致。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诊治22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做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6例,女6例;早产16例,孕周30~36周;出生体重<2500g14例,小于胎龄儿5例,其中1例为超低体重儿;发病日龄<7d15例,~27d7例;出生时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2例。1.2临床表现发热11例,37.5~40℃,呼吸增快,发绀9例,皮肤损害14例,以四肢多见,为斑疹、疱疹、红斑、脱皮、溃烂等多样皮损。4例全身多处皮肤溃烂,阴囊皮肤溃烂,双下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0年PICU收治的上呼吸机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为A组,同时选取2011年至2012年同上条件的50例病例作为B组进行比较,A组患儿采用常规2h气管吸痰,先往气管插管内灌注l-2mL的生理盐水后进行吸痰操作,再吸口咽部,并观察患者呼吸机发生的情况;B组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观察患儿是否符合吸痰指标时再考虑为患儿吸痰,并根据患儿痰液的粘稠情况对患者实行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清洁的频次,改用一次性独立包装带手套吸痰管,先吸口腔清洁口咽部,再换吸痰管吸气管插管内痰液,48h后对患儿呼吸机情况进行观察。结果:A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8%,B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2%,两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具有差异性(P〈0.05),A组患儿平均吸痰间隔时间为2.5±O.5h,B组患儿平均吸痰间隔时间为4.5±1.8h,两组患儿吸痰间隔时间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对婴幼儿进行吸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儿的实际情况,当患儿具备吸痰的指征时,方能对患儿进行吸痰,痰液粘稠度为Ⅲ度时,可采用无茵注射1—2mL的生理盐水湿化患儿的气道,当患儿痰液黏度为I度、Ⅱ度时.不应对其进行湿化操作。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操作对患儿近行吸痰,能减少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概率,同时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的差异,以寻找监测新生儿胆红素动态变化的好方法。方法:应用3种测定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法)、微量胆红素测定仪(微量法)、经皮测胆仪(经皮法)对90例新生儿进行胆红素测定并比较其差异,用微量法和经皮法同时对39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7天胆红素进行动态监测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微量法胆红素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在<200μmol/L和201~300μmol/L范围内,经皮法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红素在>300μmol/L范围内,经皮法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法和经皮法监测的新生儿生后1~7天胆红素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法测定新生儿胆红素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监测,微量法优于生化法和经皮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G试验检测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PICU病房治疗,高度怀疑为IPFI的患儿60例。均行BALF、血清G试验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率,根据结果对阳性患儿行抢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疗效不佳者根据BALF培养结果或临床经验改予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治疗,并分别于抗真菌治疗7 d、14 d后复查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BALF G试验阳性率(88.3%,53/60)明显高于血清G试验阳性率(30%,18/60)(χ2=29.64,P0.01)。抗真菌治疗有效组患儿治疗7 d、14 d后的BALF及血清G试验结果(ng/L)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趋势(BALF:698.33±213.86,490.03±157.79,207.07±66.19,血清:338.50±109.15,222.86±59.72,103.89±27.47),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4.69、61.18,均P0.01)。结论BALF G试验在PICU病房高度怀疑为IPFI患儿中的检出率很高,可用于IPFI的早期诊断,且动态监测其变化可用于抗真菌治疗临床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东莞市南城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按照RA分类标准,其中40例为活动期RA(活动期RA组),20例缓解期RA(缓解RA组)。对照组为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40例。比较三组的血小板参数的结果 ,并分析血小板参数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指标(ESR、CRP)的相关性。结果与缓解期RA组和对照组比较,活动期RA组PLT、PCT明显增高(P0.01),MPV、PDW明显降低(P0.01)。缓解期RA组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与PCT、ESR、CR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MPV、PDW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RA病情活动的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