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有机磷中毒动物在急性有机磷中毒及解救过程中血浆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血糖值变化,依据此两项指标与中毒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救治提供新的方法以及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耳缘静脉注射5%敌百虫溶液(2mL/kg)先后对12只家兔建立急性有机磷中毒模型,分别在模型动物处于正常、轻、中、重度中毒和救治的时段采血,动态监测血浆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和血糖两项指标变化。结果:在急性有机磷中毒过程中,血糖值升高与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降低相比较,血糖浓度动态变化与中毒轻重程度相关性较好,并能体现机体对中毒的应激程度。结论:血糖浓度能较好地反映有机磷中毒深度以及机体应激程度,可作为临床评估危重程度的动态性快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序贯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常见病,其病因和病理机制较为复杂。笔者采用镇痛液注入病理组织、针刀术、手法整复、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椎牵引序贯五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就资料完整的4 7例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4 7例均为疼痛科门诊病人,男19例,女2 8例;平均4 3 5岁(2 5~6 8岁) ,其中小于4 0岁者2 2例,4 0岁以上者2 5例;病程7d至6 0个月。病史有长期低头作业史17例,习惯性落枕史6例,颈部外伤史1例,无明显诱因者2 3例。1 2 临床症状和体征 4 7例病人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枕、颈项、肩僵痛者38例,2 8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以针刀松解术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刀组与针刺组各60例,针刀组采用针刀松解术、针刺组采用循经和局部取穴针刺,两组均配合手法整复,治疗4周后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疼痛改善程度与疗程的关系及复发情况。结果针刀组总有效率98.3%,针刺组总有效率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针刀组改善疼痛作用、镇痛作用均明显优于针刺组(p〈0.01,p〈0.05);针刀组复发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且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颈源性肘外侧痛诊治进行临床探讨.[方法]对14例颈源性肘外侧病患行针刀术和手法治疗为主的颈椎调衡 肘部局部病损治疗。[结果]14例患中优8例占57.14%,良4例占28.57%,可2例占14.29,总优良率85.71%,总有效率100%.[结论]对肘外侧痛不能单纯诊断为网球肘,尤其对伴有颈肩痛,应同时作颈部检查;颈椎调衡加肘部局部病损治疗能从真正意义上解除颈源性肘外侧痛的病因,因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源性肩痛的发病机理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1例颈源性肩痛患者行颈椎调衡 斜角肌间隙封闭治疗。结果51例患者中优40例(78.43%),良6例(11.76%),可3例(5.88%),差2例(3.92%),优良率(94.12%),有效率96.08%。结论 该疗法针对颈源性肩痛的发病机理,以调整颈椎结构和功能障碍为原则,针对性强,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立足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是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的重要发展思路。以“问题提出-构建依据-体系建成”为主线,调研分析了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及中药材产业对本专业的需求,并基于工作任务开发核心课程,构建了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瘿病是一类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瘿病的抑郁症状较为突出,因此瘿病抑郁症状的治疗有助于瘿病的康复。要治疗瘿病的抑郁症状,首先需要认清其病机和证候。传统上,瘿病抑郁症状的病机一般认为是肝气郁结,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本文认为肝气郁结无疑是瘿病抑郁症状产生的重要病机,但当瘿病出现甲减时,除肝气郁结外阳虚也应在瘿病抑郁症状的产生中发挥一定作用,既需疏肝解郁也要温阳解郁。这是因为甲减有较明显的抑郁表现,而甲减与阳虚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瘿病甲减情况下抑郁症状"阳虚"病机的阐发,与郁证病机理论发展中的"阳虚致郁""温阳解郁"理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3年以来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男性,24岁。因车祸外伤昏迷,10天后右侧头胀痛、突眼、视力下降。检查:右眼突出,上脸水肿下垂,结膜充血水肿,眼眶可闻血管杂音。经颅超声多普勒,脑血管造影及CT检查均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伤后三个月行球囊栓塞术。用Magic—BD可脱性球囊导管置入一个球囊(内注入0.8ml等渗非离子造影剂)堵  相似文献   
9.
【立论依据】 地方性氟中毒(慢性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球化学性疾病,疾病发生与人群长期居住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地方性氟中毒可导致全身多系统的器官发生损害,严重氟中毒患者遭受多脏器损害的病痛,甚至丧失劳动及生活能力。过去对地方性氟中毒表现认为主要以牙和骨损害为主,有研究者提出非骨性器官的损害很有可能是早于牙齿和骨骼损害发生的。在对各非骨性器官氟暴露影响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在氟暴露早期或不同氟暴露剂量相同研究指标改变存在差异,即有学者提出的氟对细胞影响的双相作用。目前,对于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针对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疾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治理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临床对于地氟病患者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可见的骨骼损害及肉眼可观察到的氟斑牙,而对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人群的研究发现,病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人群具有机体不适症状但并未表现出氟骨症或仅有轻中度的氟斑牙。这一现象表明,在染氟早期机体可能已有轻度损害但牙齿和骨骼损害尚未出现。基于这一思路,本课题设计对染氟初期实验动物及体外培养细胞进行各非骨性器官信号转导激酶及氧化应激酶类检测,力图寻找到在慢性氟中毒早期能够较为稳定改变的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组合应用于试剂盒的开发,对达不到氟中毒诊断标准的但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测诊断,以期达到早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目的。 【实验内容】 (1) 对氟暴露后各组织器官的敏感改变指标进行筛选。课题研究方案涉及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多种研究技术。应用饮水中加氟方法复制饮水型实验动物模型,并通过检测相应指标检测判断动物模型复制情况;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大鼠各器官组织和体外培养细胞中ERK1/2激酶表达和MDA表达与活性。(2)慢性氟中毒非骨性器官早期损害检测试剂盒试制。将已经筛选出的染氟早期敏感且稳定改变的指标进行组合,应用成熟可靠地检测手段对染氟早期实验动物进行检测,验证指标的检测效果。 【材料】 实验性慢性氟中毒大鼠;体外培养人肝脏、肾脏、神经细胞株;氧化应激酶类检测试剂盒;MAPK信号通路激酶抗体;蛋白质印迹实验试剂;ELISA 实验试剂盒 【可行性】 慢性氟中毒研究在贵阳医学院有多年历史,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凝聚大量研究者的心血,近年来对氟中毒的研究逐渐深入。本课题组,在非骨性器官损害研究中初步发现一些研究指标在实验动物染氟初期表现出较为敏感的变化,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中核心激酶,氧化应激相关激酶等。本课题组成员在慢性氟中毒发病机制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熟练掌握课题完成所需实验技术,已撰写论文投寄发表。课题研究依托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具有实验完成所需设备等实验条件。 【创新性】 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或病区治理是慢性氟中毒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本课题组力图在已有的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基础之上,进一步研发快捷、简便的试剂盒,特别是对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骨骼疼痛等早期表现的病区人群进行慢性氟中毒损害诊断,以期达到早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目的。研究结果有望为病区人群较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星状神经节穿刺和阻滞的成功率。方法 对 118例成年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 (67例 )和对照组 (5 1例 ) ,分别应用前入路C7横突后结节定位穿刺法和传统的前入路穿刺法针对C7横突基底部行左右交替星状神经节阻滞 ,记录首穿到位及首穿成功次数 ,并比较两组的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首穿到位率为 91.79% ,首穿阻滞成功率为 88.0 6% ,高于对照组的 72 .5 5 %和66.67% (P均 <0 .0 1)。结论 前入路C7横突后结节定位穿刺法星状神经节阻滞与传统前入路穿刺法相比 ,首次穿刺到位率和阻滞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