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1.
背景 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目的 探讨LAP和VAI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8例受试者,其中MS患者249例(MS组),非MS患者459例(非MS组),比较两组患者LAP、VAI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LAP、VAI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L1组、L2组、L3组、L4组各177例;V1组、V2组、V3组、V4组各177例),比较各组MS及其组分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受试者MS的发生风险,并分别绘制不同性别LAP、VAI、腰围(WC)、体质指数(BMI)预测MS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LAP和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Cramer's V=0.585、0.5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3组、L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L1组,V3组、V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V1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95%CI(0.795,0.867)〕、0.825〔95%CI(0.788,0.863)〕,临界值分别为52.03、1.99;女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887〔95%CI(0.834,0.940)〕、0.886〔95%CI(0.827,0.945)〕,临界值分别为54.84、2.54。结论 LAP、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随着LAP、VAI增高,MS发生风险亦增高;LAP、VAI对MS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联合WC和BMI能有效预测MS。  相似文献   
2.
慢加急性肝衰竭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尤其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病死率极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笔者所在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凝练总结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学术观点,同时结合救治病例对糖皮质激素、利福昔明等应用体会也进行分享,希望借此能对这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不同脂肪变性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舌象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差异。[方法] 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招募NAFLD患者,根据肝脾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比值结果分为轻中重三组,借助智能健康镜,采用统一标准化流程获取舌象信息。[结果] 共纳入NAFLD患者129例,轻度组83例、中度组34例、重度组12例,三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舌色比较:轻度组以淡红舌、红舌居多,中度组和重度组均以暗红舌居多,三组间舌色特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苔色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黄苔检出率分别为91.7%、85.3%、62.7%,白苔检出率分别为8.3%、14.7%、37.3%,三组间苔色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苔质比较:重度组厚苔检出率较中度组、轻度组有升高趋势(P<0.05)。舌形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点刺舌检出率分别为66.7%、29.4%、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点舌检出率分别为100.0%、79.4%、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瘀斑舌检出率分别为66.7%、41.2%、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尿酸(uric acid,UA)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肝脏CT值、肝脾CT比值均与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UA呈负相关。[结论] 热邪、痰湿和血瘀等致病因素与NAFLD患者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脂肪变性程度与肝酶和UA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HBV-PLC)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32例HBV-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毒学指标及其他基线数据,根据肝癌发生前至基线确诊时是否抗病毒治疗分为确诊前抗病毒组(230例)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进一步根据肝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在确诊后是否抗病毒分为确诊后抗病毒组(325例)和确诊后未抗病毒组(77例)。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不同组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量、直径、门脉栓塞、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甲胎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BCLC分期、基线HBV DNA载量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1.309、1.734、1.599、1.002、1.001、1.486、1.200、2.528和1.28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与HBV DNA阳性组相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升高(χ2 = 7.297,P = 0.007);分层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 < 500 IU/ml组与HBV DNA ≥ 105 IU/ml组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5,P = 0.009)。确诊前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前未抗病毒组(χ2 = 33.792,P = 0.000 );进一步结果显示,确诊后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后未抗病毒组(χ2 = 33.179,P = 0.000)。 结论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线HBV DNA的水平与其预后密切相关,HBV DNA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两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升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NAFLD患者ALT升高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NAFLD受试者共200例,标准化采集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mDIXON-Quant测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与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对135名体检者行mDixon-Quant序列全肝脏扫描,经后处理测量肝脂肪分数图(FF);记录受检者身高、体质量、血压及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BG)等实验室指标。根据肝脏FF将受检者分为NAFLD组(96例)和对照组(39名),NAFLD组分为轻度(62例)、中度(25例)和重度(9例)亚组,比较各亚组间指标差异,并对肝脏FF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程度NAFLD亚组间代谢综合征的分布差异,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FF与BMI、FBG、SBP、DBP、TC、TG、ALT、AST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NAFLD组53例(53/96,55.21%)合并代谢综合征,不同程度NAFLD亚组间代谢综合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P<0.05)。肝脏FF、BMI、DBP、FBG、TC及TG均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均<0.05),HDL则为其保护因素(P=0.006)。结论 NAFLD患者肝脏FF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mDIXON-Quant可用于实时评估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对临床治疗及监测病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NAFLD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纳入2018年9月—2019年5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708例体检受试者,分为NAFLD组(n=426)和非NAFLD组(n=282),比较两组间LAP、VAI及相关生化指标差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将LAP、VAI根据四分位数水平分为四组(L1~L4;V1~V4),比较各组间NAFLD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水平NAFLD的发生风险,绘制不同性别和体质量亚组LAP、VAI、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预测NAFLD的ROC曲线,以评估各指标对NAFLD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NAFLD组受试者的年龄、男性、吸烟史占比以及LAP、VAI、WC、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ALT、AST、总胆固醇(TC)、...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除了身体上没有病,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WHO集中了世界一流的专家达成共识,即遗传因素只占15%,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以上这32%是个人很难改变的因素:医疗条件因素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864例PBC患者病历资料,按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到PBC肝硬化代偿期组(n=246)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n=183)两组患者。纳入两组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ALT、AST、TBil、Glo、Alb、GGT及ALP水平、血脂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INR、APRI、FIB-4、NLR等指标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相关因素危险比及95%置信区间。结果:与PBC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相比,PBC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WBC、NE#、LY#、MO#、RBC、HGB、PLT、ALT、AST、Che、Alb、GGT、ALP、TC、TG、PTA水平均偏低(P<0.05);PBC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NLR、TBil、DBil、TBA、PT、INR、TT、CREA、IgA、IgM、ARPI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