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型游离皮瓣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型游离皮瓣在手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4月至2006年8月,五种共29例不同小型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病例,对其手术方法、临床效果、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29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色泽良好,其中携带皮神经的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恢复。结论以小型游离皮瓣修复小面积手部软组织缺损,常可达到最佳的外形及功能效果,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椎弓根的投影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椎弓根的解剖及椎弓根投影的影像解剖研究,探讨通过椎弓根投影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临床上前瞻性地利用该法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钉50枚,腰椎椎弓根86枚,术后CT复查。胸椎植入的成功率与经典Margel法对比,腰椎植入的成功率与经典的AO法对比,利用SPSS13.0的Pearson Chi-Squaretest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该法与AO及Margel法的成功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椎弓根的投影就是椎弓根行径在X线片及CT片上的投影,临床利用椎弓根的投影法植入胸椎螺钉16例50枚,Margel法31例74枚,投影法植入腰椎螺钉23例86枚,AO法32例142枚,投影法胸椎的成功率明显高于Margel法,腰椎的成功率与AO法没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结论椎弓根投影法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活性骨水泥经后路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手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方法 :经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复位固定 ,伤椎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羟基磷灰石组成的复合活性骨水泥。结果 :收治老年性T11~L4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 13例 ,平均年龄 67岁。均合并神经损害 ,椎体压缩 1/ 3的 3例 ,1/ 2以上 10例 ,椎管内矢状径受压 >1/ 3以上 ,术中术后均无脊髓损伤加重。随访 11~ 18个月 ,术后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 1级或以上 9例 ,术前Frankel2级 1例 ,术后无变化。伤椎恢复高度无明显丢失 ,无椎间隙塌陷 ,无内固定断裂或弯曲、松动。结论 :在老年性或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椎体爆裂性骨折时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成形 ,即刻恢复伤椎强度和刚度 ,减少了后路内固定的应力 ,防止后凸畸形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及其治疗。方法选择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162例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椎间盘突出92例(其中合并腰椎管狭窄者6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腰椎峡部裂或滑脱者37例,骨质疏松者23例。结果47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出院,但其中18例症状复发。1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椎板间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75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单纯峡部植骨术8例,脊柱内固定者23例。97例手术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者65例,残留部分症状者29例,无改善者3例。结论脊柱退行性变是导致老年人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以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为主,治疗上先予保守治疗,效果差时可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报告经椎管和胸腔联合手术 Ⅰ期切除的 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原发于椎管内的神经内分泌癌。本病恶性程度高,国 内仅见1例报道,国外也极为罕见,而哑铃型则未见报道。术后症状消失,隔月全身化疗半年,随访2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6.
随着骨科的不断发展,各个亚专业包括脊柱外科的出现成为必然,并且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种高度专业化划分模式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给脊柱外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此,根据自己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强调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临床思维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培养,全面提高脊柱外科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从而为脊柱外科的长远发展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复合外消旋聚乳酸制备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寻找材料优化机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泡沫材料后产生骨诱导的可能性,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用相同孔径范围150~300μm的三维多孔外消旋聚乳酸、外消旋聚乳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材料修复1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不同时期X射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缺损区骨生成状况,术后8,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评价骨生成质量。结果:12周时外消旋聚乳酸组成骨达75%,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成骨达90%,与外消旋聚乳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12周时单纯外消旋聚乳酸组三点折弯强度(29.83±3.14)MPa,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组、外消旋聚乳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折弯强度分别为(62.68±5.56),(47.51±3.56),(76.35±4.23)MPa,明显高于外消旋聚乳酸组(F=111.93,P<0.01),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成骨能力最强。结论:三维多孔外消旋聚乳酸、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材料能成功承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效的发挥其诱导成骨的能力,提高生成骨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诱导骨形成、促进矿化和修复缺损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将40只兔子随机分成6组,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12只(24条桡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12只(24条桡骨)、58S生物玻璃组12只(24条桡骨)和空白对照组4只(8条桡骨)。左右两侧桡骨制造10mm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②在植入材料后2,4,8,12周观察动物饮食、活动及伤口愈合等大体情况,以及缺损部位X射线变化,并取材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以及骨密度的检测。结果:40只兔子(80条桡骨)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大体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活动、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基本正常。②兔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两截骨端有明显致密影,外层有少量骨痂形成;术后8周骨皮质连接完整;12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基本再通。③兔缺损区组织形态学观察及骨与材料界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即可见成骨细胞沿支架材料爬行并分泌骨基质;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向缺损中心生长;12周缺损区内基本看不到支架材料,完全由新生骨组织替代,髓腔已再通。④各组兔缺损区骨密度测定结果: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术后4,12周骨密度分别是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的4.25倍和1.71倍,且明显优于58SBG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不同实验组F=1262.398,P<0.001;LSD-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具有与天然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相似的组成成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诱导成骨和促进矿化方面性能优越,作为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后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应用,它可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但对关节活动的改善程度、疗效不确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制具有结构与功能化仿生作用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在模拟体内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仿生复合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诱导成骨和促进矿化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1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支架、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支架和58S生物玻璃支架为自制.4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制造两侧桡骨10 mm骨缺损模型.干预:将40只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组12只、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组12只、58S生物玻璃组12只分别植入相应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4只不植入任何物质.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植入材料2,4,8,12周后缺损部位X射线、硬组织切片、骨形成率和矿化沉积率.结果:40只模型兔80条桡骨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②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组术后4周硬组织切片可见大量玫瑰红色新骨和绿色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支架已基本由新生骨组织替代,哈弗系统形成:术后8周X射线显示骨皮质连接完整,12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基本再通.③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组术后4周的矿化沉积率和新骨形成速率比58S生物玻璃组高出了2.85倍和3.16倍,且明显优于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组(P<0.001).结论: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仿生复合支架在诱导成骨和促进生物矿化方面性能优越,其矿化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