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8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郭代红傅宏义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药材处,北京100853喹诺酮类(QNS)药物特别是氟喹诺酮类(FQS)药物,由于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用量上升趋势也比较明显。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在全军...  相似文献   
2.
中药制剂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52例中药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涉及中药制剂59种,在180例次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占57.78%(104/180),其次为呼吸系统反应,占13.89%(25/180),其他类型反应占28.33%(51/180)。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75.00%。结论:中药制剂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其中静脉给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大,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情况及其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我院门诊就诊的955例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使用较多的降压药物是硝苯地平控释片(伲福达)、硝苯地平片剂(心痛定)和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分别占所有被调查患者的69.8%、30.8%和27.5%。其次是吲达帕胺(寿比山)、依那普利(怡那林)、特拉唑嗪(高特灵)、贝那普利(洛汀新)和卡托普利。日常血压收缩压控制理想者(<140mmHg)约占患者的50%,舒张压控制理想者多于收缩压控制理想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中,钙离子拮抗剂以踝部水肿、利尿剂以低血钾多见,ACEI类药物主要表现为干咳,β受体阻滞剂以心动过缓为主要不良反应,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治疗依从性的调查还表明约半数高血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现象。结论: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且总体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头孢硫脒与6种抗菌药物联用对金葡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丽萍  裴斐  王睿  郭代红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2):1147-1150
目的:评价头孢硫脒分别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6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对于临床分离的金葡球菌(SA)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经VITEK鉴定临床分离致病菌,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6组抗菌药物对SA及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指数). 结果: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MIC50,MIC90明显降低,FIC指数<0.5占60%~90%,0.5~1占10%~30%,1~2占0~13.3%,>2为0.结论:头孢硫脒与6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后,对SA基本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说明联合用药的疗效要高于两药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PASS对1207例住院患者用药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应用VFP6.0系统处理数据、PASS软件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医院患者信息查询系统”查阅病历。结果:调查涉及1207例患者7314条单日医嘱,平均用药6种,涉及药物739种,出现频率排名依次为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类、循环系统、抗感染类、消化系统、激素及其相关药、血液系统、维生素与矿物质类药物;存在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204例、药物-食物间相互作用235例;当用药品种为1~4种、5~9种、>10种时,存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比例分别为3%、22.8%、42.62%。结论:为防止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临床应注意合理用药,尽量减少用药品种,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医院药师培训考核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和信息化工具研发,全面提高药学培训质量,促进药学人才队伍建设。方法:回顾我院药师培训历程,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培训情况入手,分阶段分析问题,明确培训优化重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研发完善信息化教学工具,不断提升培训质量。结果:根据药师培训目标,拓展理论培训内容与方法,强化技能训练贴近实际操作,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利用信息化技术研发教学工具,建立综合培训信息平台,增强培训多样性和考核全面性,促进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结论:医院药师培训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信息化工具研发,有助于药师理论技能的全面提升,为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免疫抑制剂及相关器官移植用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免疫抑制剂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来自151家医院的4826例免疫抑制剂致ADR报告,男女患者之比为1∶1;发生严重的ADR患者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较高;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2~<7 d为主;引发ADR的药物主要涉及糖皮质激素、抗体和烷化剂;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及全身性损害,严重的ADR主要累及血液系统;经过治疗,4314例患者(占89.39%)痊愈或好转;有4例死亡报告(1例与移植相关)。其中,442例ADR与器官移植术后用药相关,男女患者之比为2∶1;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15 d为主;引发ADR的药物主要涉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体和抗代谢/增殖药;经过治疗,379例患者(占85.75%)痊愈或好转。结论:免疫抑制剂治疗窗较窄,但疗效无法替代,应加强患者治疗期间尤其是器官移植术后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监测,并及时有效地干预,尽可能防止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伤在自发报告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药品,为临床提供风险点参考。方法:基于2016-2018年解放军ADR数据库中70 709例自发报告数据,回顾性分析目标患者的性别、年龄、致病药物及预后情况。结果:2838例肝胆损害报告中,筛选出RUCAM量表≥6分的药物性肝损伤279例(9.83%),男172例(61.65%),女107例(38.35%)。排名前5位的药物类别是抗感染药物(39.78%)、心血管系统用药(16.85%)、抗肿瘤药物(15.05%)、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用药(5.73%)、中药(5.73%);排名前5的品种是阿托伐他汀、莫西沙星、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平均潜伏期27.52 d,以40~59岁患者的平均潜伏期最长(51.10 d)。结论: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占比相对低,呈潜伏期长、男性多于女性、涉及药物分布广等特点;提示长期使用具潜在肝毒性药物时应监测肝功能;信息详实的ADR报告数据可以满足RUCAM量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开展罗沙替丁与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自动监测并进行安全性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借助“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信息化主动监测并比较罗沙替丁与奥美拉唑的9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300例基线匹配的用药患者中,罗沙替丁组、奥美拉唑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发生率1.7%)和10例(发生率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红蛋白减少两组各发生1例(0.3%);肝损害分别发生4例(1.3%)、7例(2.3%);奥美拉唑组发生胰酶异常1例(0.3%),皮肤损害反应1例(0.3%),而罗沙替丁组未发生。两组均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肾损害、过敏性休克、心电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组与罗沙替丁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自动监测专用软件系统有助于便捷高效地开展药物安全性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集中监测并评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追踪记录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45例糖尿病患者纳入观察,多为超重的中老年人,入住科室主要为心内科和血管外科,合并病症主要是冠心病与高血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用药情况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且安全性良好,合并用药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药物为主,患者用药后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有所改善。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我院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安全、规范,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说明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及并发症可能具有有益影响。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评估中药的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