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由于不能从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及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靶向治疗中获益,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由于传统化疗疗效不理想, TNBC的靶向治疗正成为研究热点。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发现靶向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能使TNBC患者不同程度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于证型研究,将612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分为气虚型136例(22.22%)、肝郁气滞133例(21.73%)、肝肾阴虚型123例(20.10%)、肾虚血瘀型220例(35.95%)。运用R×C表的χ2检验分析乳腺癌巩固期4种中医证型与4类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本研究认为聚四类方案四诊资料的分散性较好,612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有关系,Luminal A型与肝郁气滞型有关系(P0.05),Luminal B型、三阴性乳腺癌与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有关系(P0.05)。而中医证型与病程之间无明显关系,分子分型与年龄、病程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肝郁气滞型中,Luminal A型的占比最高,预后相对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因其“祛邪”作用的直接性、快速性以及“根治”性,已成为针对乳腺癌实体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医药参与乳腺癌的治疗,已从古代重视乳岩的辨证,发展为现代重视乳腺癌术后的辨证,中医药在提高手术耐受性,改善手术、术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医现代化的趋势,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医“证”及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热点。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标准化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探索。广东省中医院林毅教授等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将乳腺癌分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及巩固期的分期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胸腺肽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探讨注射方式与不同药物之间"穴-药"关系,分析主效应、交互效应和协同作用。方法将144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治疗组、肌肉治疗组、穴位对照组和肌肉对照组,每组36例。穴位治疗组:给予注射用胸腺肽(每支5 mg),溶于2 mL注射用水,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肌肉治疗组:药物同穴位治疗组,臀部肌肉注射。穴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每支0.1 g:2 mL),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肌肉对照组:药物同穴位对照组,肌肉注射操作同肌肉对照组。各组均每周注射1次,1支/次,连续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2次随访,采用COPD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和淋巴细胞亚群CD系列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27例完成研究,其中穴位治疗组34例,肌肉治疗组31例,穴位对照组32例,肌肉对照组30例。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8周与治疗8周后比较,穴位治疗组CAT评分降低(P<0.05)、FEV_(1)、FVC、CD3^(+)、CD4^(+)、CD4^(+)/CD8^(+)升高(均P<0.05)。4组FVC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肌肉对照组最低。治疗8周后,4组CD4^(+)、CD4^(+)/CD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8周,4组CAT评分、FEV_(1)、CD4^(+)、CD4^(+)/CD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穴位治疗组最优,肌肉对照组最差。mMRC等级和COPD综合评估等级治疗结束后8周,穴位治疗组和肌肉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治疗组mMRC等级、COPD综合评估等级均低于肌肉对照组(均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胸腺肽治疗COPD,能够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FVC预计值和改善CD4^(+)分子数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