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数倍率法及其在多组分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系数倍率法的基本原理,近年来系数倍率法在多组分药物(西药复方制剂、中药、中成药)及临床药学等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对导数光谱系数倍率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葛根标准汤剂制备工艺。方法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为影响因素,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染料木苷、芒柄花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药材浸泡40 min后加9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35 min,综合评分为0.594。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不仅可规范葛根临床使用、工业生产、产品开发,还能为其他解表药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鲜竹沥被中医誉为“痰家圣剂”,具有清热化痰、开窍定惊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痰黄气促、中风痰盛等证。其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是实现其工艺现代化和质量标准化的关键。笔者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鲜竹沥进行本草考证,梳理鲜竹沥的药用历史沿革,对比其传统与现代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基于历史文献记载,提出鲜竹沥传统及现代炮制工艺尚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工艺产量低、生产工艺较为粗放,不能满足大规模绿色制造的需求。目前关于鲜竹沥基原、品种及炮制工艺对比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大多仅限于化学成分方面,未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鲜竹沥的药理药效也多限于镇咳祛痰方面,鲜有其他药理药效的相关报道。综上分析,建议后续研究工作可从5个方面进行:①正本清源,丰富和完善鲜竹沥的用药资源;②规范鲜竹沥的炮制工艺,建立相关质量标准体系;③阐明鲜竹沥药理作用机制,加强鲜竹沥的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④传承古法炮制,研究开发鲜竹沥专用制造设备,规范生产操作规程;⑤对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及对我国植物志(含地方植物志)、历版《中国药典》及地方中药材标准、近现代文献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列出原植物和药材鉴定表,并对全国菟丝子商品药材进行收集和鉴定,结果发现本草中所描述的菟丝子植物应为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以产于山东、河南为好。当今菟丝子商品药材经鉴定植物来源包括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菟丝子C.chinensis和金灯藤C.japonica 3种,主要为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古今菟丝子药材主流品种发生变化。许多近现代文献对菟丝子的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记载描述有出入,需进一步修改完善。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菟丝子C.chinensis和金灯藤C.japonica三者种子有区别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国药典》收载2物种,建议分开细化特征,以示区别。该研究为菟丝子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宏观[水分活度(Aw)]和微观(水分子流动性)角度研究梅花饮片吸湿特性,为其安全储藏含水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静态称重法获得梅花饮片吸附等温线,对常见的7种吸湿模型进行拟合及评价,根据决定系数(R2)越接近1、残差平方和(RSS)越接近0和Akaike信息量准则(AIC)越小的原则筛选出最优模型,依据最优模型计算梅花饮片在25、35、45℃温度下的绝对、相对安全含水量;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对梅花饮片吸湿过程中水分子流动性进行测定。结果:描述梅花饮片吸附等温线的最佳模型为Peleg模型。由模型表达式计算得到25、35、45℃温度下梅花饮片的绝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9.59%、7.96%、7.68%;相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13.05%、11.99%、11.77%。不同温度吸湿时,梅花饮片中均存在2种状态的水,即结合水T21、自由水T22。在吸湿过程中,结合水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结合水、自由水峰面积之和与含水量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5、35、45℃温度下R2...  相似文献   
6.
虚喘散系本院验方,主要由生晒参、五味子、椒目、丹参等中药组成,胶囊剂是其改进剂型.我们对此方主药进行了薄层层析实验,以便控制制剂质量.1 实验部分1.1 材料生晒参 Panax ginseng C.A.Mey.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Bge.由本院提供。虚喘散及胶囊系本院制剂室样品.1.2 供试液1.2.1 生晒参供试液回流法:称取散剂(胶囊)1.0g.加12.5ml 甲醇,水浴回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江西地区白术的产出和应用历史沿革进行本草考证,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江西白术药用历史沿革。结论:江西自古就是白术的重要产地之一,不论是野生白术还是种植白术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江西应当充分发挥历史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江西白术,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的切制规格及炮制方法对葛根、粉葛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HPLC检测方法,对葛的不同品种(葛根、粉葛)、不同规格(片、丁)、不同炮制方法(煨制、醋制)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黄酮类成分,葛根无论是不同规格还是不同炮制品均高于粉葛;葛根片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丁,粉葛片和丁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煨制或醋制后,葛根片的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和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下降,但大豆苷和葛根素含量增加;葛根丁和粉葛片煨制后葛根素含量也增加;粉葛片醋制后大豆苷含量下降;其余炮制品与生品相比5种黄酮类成分变化不明显。结论 葛根、粉葛不同的切制规格及炮制方法对其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变化可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葛的炮制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生大黄、酒大黄及大黄炭的水分吸附和热力学特性,为其干燥和储存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静态称重法测定生大黄、酒大黄及大黄炭在25,35,45℃下的吸附等温线,采用7种常用的水分吸附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确定最佳模型,研究3种饮片的吸附热力学参数。结果:生大黄、酒大黄与大黄炭的吸附最佳模型均为GAB模型,在25,35,45℃条件下大黄炭的绝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7.43%,6.79%,6.20%;酒大黄分别为8.68%,8.17%,7.03%;生大黄分别为9.88%,9.36%,7.77%;相对安全含水量大黄炭分别为9.46%,8.63%,8.21%;酒大黄分别为11.49%,11.03%,9.74%;生大黄分别为13.49%,12.66%,11.14%。3种饮片净等量吸附热(Qst)和微分熵(Sd)都随着平衡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Qst和Sd符合熵-焓互补理论,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的等速温度分别为386.66,391.15,394.34 K(单位换算为1 K=-272.15℃),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0.372 2,0.406 0,0.372 2 kJ·mol-1,吸附过程都是由焓驱动的非自发过程。结论:3种饮片的平衡含水量,单分子层含水量,Qst和Sd的大小排序均为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饮片吸湿能力排序为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炒炙方法明显影响3种大黄饮片的吸湿性与热力学性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炒炙的温度较高致使生大黄中的吸湿性强的基团减少,疏水性强的物质增加,以及饮片质构的变化。通过对3种大黄饮片水分吸附特性的研究,可为其储存条件和干燥工艺等方面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升麻不同炮制品对脾气虚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升麻不同炮制品对脾气虚小鼠和脾气虚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复合法复制脾气虚实验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成空白组、脾气虚模型组、生升麻组、蜜升麻组和蜜麸升麻组,给药14 d后测定小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大鼠血清胃泌素(GAS)含量和血浆胃动素(MTL)含量。结果:与脾气虚模型组比较,升麻生品及炮制品皆能显著降低小鼠胃残留率,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的胃残留率分别为(57.87±9.01)%,(52.01±8.76)%,(49.49±7.88)%;并显著增加肠推进率,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小肠推进率分别为(38.89±9.06)%,(43.27±8.97)%,(44.03±9.76)%。模型组给药干预后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GAS含量,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的GAS质量浓度分别为(59.36±8.17),(64.53±9.02),(72.93±10.00)ng·L-1;极显著提高血浆MTL含量,生品组、蜜升麻组、蜜麸升麻组的MTL质量浓度分别为(330.12±19.37),(340.24±18.98),(343.76±21.03)ng·L-1。蜜麸升麻组的各项指标最接近空白组。结论:升麻生品和炮制品均能促进脾气虚动物胃肠功能的恢复,且樟帮特色蜜麸升麻的治疗作用优于生升麻和蜜升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