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于IBS-D患者的诊疗特别是内脏敏感性的调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且容易复发。目的 探讨安肠汤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屏障功能、炎性因子、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安肠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测试表(IBS-QOL)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PY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163,P<0.05)。治疗后观察组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BS-QOL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HAMA、HAMD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DAO、D-乳酸、I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AO、D-乳酸、IFABP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NP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血清NPY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 安肠汤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状态,改善肠屏障功能,保护肠组织,减轻炎性反应,调控脑肠肽分泌平衡。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特别是对微循环障碍及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异常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容易复发,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早期DN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探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D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就诊的早期D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全血高切黏度(ηbH)、全血中切黏度(ηbM)、全血低切黏度(ηbL)、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AI)、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T淋巴细胞(CD8+)、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CD4+/CD8+)。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AER、Scr、Cys C、TX-B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O高于对照组,ET-1、vWF、TM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DN脾肾亏虚、湿热瘀血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减轻早期DN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改善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于IBS-D患者的诊疗特别是内脏敏感性的调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且容易复发,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IBS-D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从内脏敏感性角度,探讨安肠汤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安肠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开始前与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得分〕、内脏敏感性〔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得分〕、直肠动力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S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排便压(IRP)〕、内脏感觉指标〔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血清5-H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BS-SSS、V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BS-SSS、VSI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从内脏敏感性的角度,安肠汤能够从整体上改善IBS-D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内脏高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水平,提高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调节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从而缓解其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脾肾亏虚兼湿热瘀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合三仁汤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 C),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6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UAER,SCr,Cys C,BUN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BG,2 h PG和Hb A1c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两组FBG,2 h PG和Hb 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DL-C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C,TG和LDL-C,MDA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2,IL-8和TNF-α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4和IL-10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早期DN脾肾亏虚兼湿热瘀血证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能够进一步改善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脂质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调节炎症因子分泌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资生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阴虚证的疗效。方法:选取IBS-D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患者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B组患者口服资生颗粒,C组患者采用资生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D脾阴虚证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及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的变化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脾阴虚证积分和I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在脾阴虚证积分和IBS-SSS评分方面,C组低于B组(P0.05),B组低于A组(P0.05),在IBS-QOL评分方面,C组高于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结论:资生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阴虚证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近十年发表与中医药治疗UC相关的文献,对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方剂243首,药物188种,高频用药为甘草、白术、黄连、党参、白芍等28种,以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先,五味则偏苦、甘味,用药大多归脾胃经。运用Modeler 15.0软件在S≥14%,C≥90%,L≥1.0条件下挖掘出28个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出6个组方并与各证型相对应。结论 UC证型分布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脾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为主。核心用药多味苦、甘,入脾胃经,功效上以补虚、清热、理气、收涩、渗湿、温里药为主。组方多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加减而成,药物配伍上体现了从脾论治的治疗思想,清热除湿、调气理血并重,后期注重补火助阳,多药相合,多法并用以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FGI、AFP、MSC、MSC+FGI治疗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的疗效。方法 检索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采用ADDIS 1.16.6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比较各干预措施。结果 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涉及510例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结果显示:随访时间≤3个月时,MSC+FGI治疗组的肛瘘闭合率显著优于临床观察组(OR=0.02,95%CI:0.00~0.88)。在随访6个月、12个月亚组中,MSC、安慰剂、FGI、AFP、临床观察组组间在肛瘘闭合率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Rank等级分析显示,MSC可能是各干预措施中的最佳干预手段。在肛周脓肿发生率中,各干预措施未见明显差异,Rank等级分析提示MSC+FGI发生肛周脓肿的可能性最小,其次是安慰剂、MSC。结论 FGI、 AFP、 MSC、MSC+FGI治疗克罗恩病肛瘘,肛瘘闭合率、肛周脓肿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但由于纳入文献及病例数量较少,结论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