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蒋爱  陈健  韩加伟  王洪兰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9,50(13):3077-3083
目的建立小儿退热洗剂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10种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连翘苷)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1%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30 nm,以连翘酯苷A为参照峰,建立11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色谱条件,在330、280nm检测波长下测定10种主要成分含量,并对11批制剂进行多指标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指认出13个色谱峰,11批制剂相似度在0.987~0.999。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连翘苷分别在14.18~141.78、20.53~205.63、14.38~143.78、5.62~56.19、22.22~222.22、8.40~83.98、5.70~57.02、7.46~76.36、16.95~169.48、8.59~85.94μg/m 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9.51%、98.73%、99.41%、90.63%、92.73%、95.39%、91.87%、106.50%、95.23%、108.71%。11批制剂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连翘苷质量浓度分别在306.38~457.85、607.67~854.71、306.81~469.02、95.65~170.64、484.41~819.44、234.28~322.01、145.42~226.85、219.11~292.21、347.94~507.74、201.35~261.94 mg/mL。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稳定可靠,可用于小儿退热洗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成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并发气管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1994—2003年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性别、年龄、术前有否气管插管,术前插管时间、术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既往气管切开史、更换气管套管次数、环甲膜切开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胃食管返流等11个相关临床因素,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并发气管狭窄28例(11.4%),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插管时间(P=0.025)、术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P=0.02)、反复呼吸道感染(P〈0.001),糖尿病(P〈0.001),胃食管返流(P=0.026)与气管狭窄发生有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糖尿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胃食管返流与发生气管狭窄明显相关。【结论】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学研究表明,术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反复呼吸道感染、胃食管返流和合并有糖尿病等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1病历要 女,40岁。既往健康,于2005—07—20因心前区闷痛持续约2min休息缓解后来院就诊,当时查BP 110/70mmHg,心电图:Ⅱ、Ⅲ、aVF、P波正负双项,aVRP波正负双项,无ST—T改变,ECG心电图大致正常。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给予对症治疗。仍有心前区闷感,2d后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自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次日,再次出现心前区及肩胛骨上区痛,即来院就诊急查ECG示:Ⅱ、Ⅲ、aVF、P波倒置,aVRP波平坦,无ST—T改变。即含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再查心电图ECG正常。心脏彩超正常,心肌酶正常,给予250ml 5%葡萄糖液加黄芪静点,口服硝苯地平7d,再无心前区疼痛发生。心电图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优化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以泊洛沙姆188、卵磷脂为稳定剂,以稳定剂浓度、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循环次数为考察因素,以粒径及PDI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结果最优工艺为稳定剂质量浓度0.6mg/m L,泊洛沙姆188-卵磷脂(2∶1),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20次。最优工艺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282.54±5.40)nm,PDI为0.242±0.020。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中药物粒子呈棒状,再分散性与短期稳定性均良好,其中的紫杉醇和白桦脂酸均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制备成纳米冻干粉后,紫杉醇水中溶解度提高约90倍,白桦脂酸提高约100倍。在2h内纳米冻干粉中2种药物累积溶出百分率显著提高,均达到95%。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纳米混悬剂可改善紫杉醇和白桦脂酸溶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