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线粒体自噬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细胞分为MPP+(0 mmol/L)对照组、MPP+(1 mmol/L)处理组和MPP+ (2 mmol/L)处理组,共同转染EGFP-LC3和RFP-MI-TO后加入MPP+处理48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甲丹磺酸尸胺(MDC)检测自噬空泡聚集,免疫荧光法检测EGFP-LC3和RFP-MITO亚细胞共定位,流式技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结果 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LAMP2A、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灰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MPP+处理组自噬水平增加,自噬空泡增加,外源性LC3表达上调,EGFP-LC3和RFP-MITO存在亚细胞共定位.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降低;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线粒体活性氧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水平致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黄连解毒汤在正常及内毒素血症(ETM)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通过大鼠腹腔注射粪便上清液建立大鼠ETM模型后,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汤,收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浆,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巴马汀和小檗碱的血药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黄连解毒汤中,黄芩苷、巴马汀、小檗碱在正常及ETM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时特征均为二室模型。结论:建立了HPLC法测定黄连解毒汤中三种成分血药浓度的方法,为黄连解毒汤的合理用药提供了药代动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索Numb蛋白对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寡泛素化水平的调控。方法分别将EGFP-N1或EGFP-Numb与HA-α-syn共同转染SH-SY5Y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α-syn蛋白和Numb蛋白的亚细胞共定位;使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Numb蛋白与α-syn蛋白的相互结合;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umb蛋白对α-syn蛋白寡泛素水平的调控;在MPP+细胞模型中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umb对α-syn包涵体形成的影响。结果 Numb与α-syn在细胞质中存在亚细胞共定位;Numb蛋白上调α-syn寡泛素化水平;Numb蛋白通过上调α-syn寡泛素水平促进MPP+诱导α-syn阳性包涵体形成。结论 Numb蛋白上调α-syn蛋白寡泛素水平并促进α-syn包涵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血缺氧神经元巨自噬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取氧糖剥夺法制作细胞缺氧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0、100、200μg/L rhG-CSF干预下细胞巨自噬标志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膜型和胞质型比值(LC3Ⅱ/LC3Ⅰ)的变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荧光观察巨自噬空泡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rhG-CSF干预前及干预7 d后进行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7 d后大鼠皮层神经元LC3Ⅱ/LC3Ⅰ,免疫组化法检测LC3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rhG-CSF给药剂量的增加,细胞缺氧模型LC3Ⅱ/LC3Ⅰ和巨自噬空泡数量逐渐增加(F=288.686,154.698,P<0.001),细胞活力也相应增强(F=74.456 P<0.001)。动物实验中,干预7 d后,rhG-CSF组大鼠缺血神经元LC3Ⅱ/LC3Ⅰ(F=573.085,P<0.001)及LC3阳性细胞数(F=88.945,P<0.001)分别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上调,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F组间=20.403,F时间=19.193,F交互=33.415,P<0.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rhG-CSF可能通过上调巨自噬水平参与神经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缺氧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及大鼠缺血脑组织中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MA)的标志性蛋白LAMP-2a及HSC-70表达的影响,探讨rhG-CSF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SH-SY5Y细胞缺氧模型,分别给予0、100、200μg/L的rhG-CSF孵育48h,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LAMP-2a及HSC-70的表达。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仅行颈部手术不栓塞大脑中动脉,模型组及实验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组给予rhG-CSF(50μg·kg-1·d-1)注射5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Westernblot检测脑缺血周边区组织LAMP-2a及HSC-70的表达。参照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3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随rhG-CSF浓度的增加,缺氧SH-SY5Y细胞HSC-70及LAMP-2a的表达逐渐升高(F=31.574、3.943,P<0.001)。3组大鼠HSC-70及LAMP-2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58、859.985,P<0.001),且实验组及模型组大鼠HSC-70、LAMP-2a的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高于模型组(P<0.05)。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优于模型组(t=6.322,P<0.001)。结论:脑缺血中rhG-CSF可能通过上调CMA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凝血功能异常影响患者预后。探讨aSAH首日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反映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性。为重症aSAH患者首日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40例发病24 h内入住神经重症监护室的aSAH患者,与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结果、GCS评分进行分析;根据入院时GCS评分进行亚组分析,比较GCS≤7和GCS7亚组TEG各项结果;并分析其与GCS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AH患者首日反应凝血因子功能的TEG-R值明显降低(4.18±1.54 vs 6.61±0.95,P=0.001);纤溶系统(LY30、EPL)和其他指标(MA、K、Angel)、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7亚组较GCS7亚组TEG-R值也明显降低(3.32±1.04 vs 5.24±1.41,P0.001),且TEG-R与GCS评分具有相关性(r=0.551,P0.001)。结论 aSAH首日患者凝血因子功能增强的高凝状态,尤其是GCS≤7的患者,且与GCS高度相关;但纤溶系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脑死亡建议案:脑死亡/神经病学标准死亡的判定(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将质控重心转向脑死亡判定精细化管理。《脑死亡判定精细化质控管理规范(2022年)》包括质控体系、质控任务、质控流程、质控指标、质控技术、质控意见反馈、质控保密原则、病历记录规范、表单和报告单填写规范、质控管理指导共10个部分,使质控工作更加精准、严谨、系统和有序,确保脑死亡判定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寻找早期、敏感的DVT预测和干预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26例,平均年龄(62.5±12.9)岁,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测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分析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不考虑时间影响凝血机制的总体情况下年龄、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DVT的危险因素。依据时间分层分析,发病3 d内R值降低(OR=0.58,95%CI:0.40~0.84)及FDP升高(OR=1.17,95%CI:1.02~1.33)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分别为5.35 min、3.57 mg/L;3 d后D二聚体(D-dimer)升高(OR=2.73,95%CI:1.53~4.86)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为0.39 mg/L;7 d后D-dimer升高是DVT的危险因素(OR=2.57,95%CI:1.32~5.03),截断值为0.76 mg/L。排除FDP原发纤溶及D-dimer继发纤溶影响:发病3 d内DVT危险因素为血栓弹力图(TEG)的R值降低及高龄;发病3 d后及7 d后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影响DVT的关键因素不同,3 d内R值降低是DVT形成预测指标;FDP、D-dimer是评估血栓形成的指标,作为预测指标欠妥。  相似文献   
10.
李东瑞  王瑞  崔璨  荆婧  何霞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118-3122
目的 通过检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患者及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ND)患者脑脊液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介素1β(IL-1β)水平,探索NMOSD组患者脑脊液中NLRP3、IL-1β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课题生物样本库的35例NMOSD首发患者和20例NND患者,将其分为NMOSD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和脑脊液检测指标等。并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对NMOSD组患者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脊液中NLRP3、IL-1β水平,并分析其水平与ED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MOSD患者脑脊液NLRP3、IL-1β水平显著升高。此外,脑脊液中NLRP3、IL-1β水平与EDSS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NLRP3、IL-1β可作为NMOSD患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NMOSD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