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血肿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腹膜后血肿(RPH)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00-01—2005-09共3729例经股动脉穿刺进行PCI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并发RPH的21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另外30例未发生RPH的病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P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RPH的发生率为0·6%。RPH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贫血(100%),其余还包括低血压(95%)、出汗(57%)、腹股沟痛(48%)、下腹痛(38%)和背痛(38%)。RPH的独立预测因素有3个:女性(OR=5·23,P<0·0001)、体表面积(BSA)<1·53m2(OR=7·11,P=0·005)和高部位股动脉穿刺(OR=5·42,P=0·001)。结论女性、低BSA和高部位股动脉穿刺是RP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已发现 ,多种肿瘤有Ras基因的突变 ,包括H Ras、K ras和N Ras基因的突变。Ras基因编码产物为P2 1ras蛋白 ,其本质为膜相关G蛋白 ,具有GTP酶的活性 ,参与信号传导。其中K ras的突变与临床中很多肿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如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及胆囊癌等。本文就近年来针对K ras基因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1 K ras基因与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 ,其 5年生存率低于 5 % ,并且近年来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迹象 ,但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目前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 ,K ras基因是与胰腺癌高度相关的癌基因 ,其第一外显子 12密码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发牛氯吡格霄抵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因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住院并成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老年患者93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7 d、1个月抽取外周血,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氯吡格雷抵抗33例(抵抗组)和正常反应60例(非抵抗组).酶联免疫法测定C反应蛋白质(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P-选择素(P-selectin),分析氯吡格雷抵抗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4 h、7 d、30 d时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35.5%(33例)、26.9%(25例)、20.4%(19例),抵抗组患者术后24 h、7 d时血CRP水平[(8.8±2.5)mg/L、(5.3±2.5)mg/L]与术前(2.1±1.0)mg/L和非抵抗组[(8.1±2.3)mg/L和(2.5±1.4)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 d时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P-selectin水平均较非抵抗组增高(P<0.05).术后24 hsCD40L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selectin水平、吸烟与术后30 d时氯吡格雷抵抗呈正相关(r=1.334,r=1.053,均P<0.05). 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对氯吡格雷具有不同反应性的老年患者血CRP、sCD40L、P-selectin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P-selectin水平和吸烟是老年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30 d时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5.
动态心电图结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结合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2例行DCG及TET且同时行CAG者,分析DCG及TET对CHD诊断价值。结果 12导联24小时DCG诊断CHD的敏感性69.9%,特异性79.9%;TET的敏感性74.2%,特异性73.9%;两者联合时敏感性84.6%,特异性为94.2%。结论 DCG与TET的结合,可作为CHD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单项检查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 ,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对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①对照组 (C组 ,n =7)仅做左颈总动脉结扎 ;②手术组 (O组 ,n =2 8)做胸主动脉损伤。 2组动物均于术后 6、48h及1、2周采血测GMP 14 0和D dimer含量 ,术后 2周处死动物 ,取出胸主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①O组血浆GMP 14 0和D dimer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0 1)。②组织学观察 :C组动脉腔内无新生内膜形成 ;O组动脉腔内有明显新生内膜 ,中膜及内膜层有大量的增生细胞 ,内弹力层模糊。结论 :血管内膜损伤可致NO生成减少、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 ,这是再狭窄的启动因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内膜增生 ,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某公立医院实施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RBRVS)和诊断相关分组(DRG)为基础的绩效薪酬制度改革路径进行解析,从改革实施的背景、评价工具选择、实施过程的难点和关键节点、实施后的成果和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和深度阐述,指出广泛的基层调研、有力的组织体系、细致的数据治理、自动化的软件建设、合适的方案设计、渐进的改革过程、充分的绩效沟通是案例医院顺利实施改革的路径,改革调动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医院运营和学科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L-精氨酸抑制球囊损伤后大鼠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L-精氨酸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影响球囊损伤后血管中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有关。方法21只大鼠随机分为S组(假手术组),C组(球囊损伤对照组)及L组(球囊损伤+L-精氨酸组)各组n=7。术后14d采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并处死大鼠取其胸主动脉,测新生内膜面积,采用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CDK2、CyclinE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C组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S组,与C组相比,L组的血浆NO水平增高(P<0.01),新生内膜面积减少59.1%(P<0.01),CDK2、CyclinE及PCNA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降低36.1%,46.3%和76.2%((P均<0.01)。结论L-精氨酸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中CDK2、CyclinE及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聂晓敏  蔡志波 《中国校医》2003,17(4):377-378
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化学合成药。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 ,分为第一、二、三、四代。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美洛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此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内和细胞内浓度高、半衰期长、口服吸收好、价廉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 ,特别是对绿脓杆菌等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力。但随着此类药物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 ,出现了诸如滥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许多问题。本文就这几方面问…  相似文献   
10.
聂晓敏  周玉杰  谢英  李艳芳 《医学争鸣》2006,27(11):975-977
目的:研究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涂层支架对犬冠状动脉损伤后血管壁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及NO水平的影响. 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支架置入术的犬,将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涂层支架和对照支架分别置入左回旋支的远端和近端. 术后1,3,10和28 d分别处死动物,蛋白质印迹杂交法测定血管壁中iNOS蛋白的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 结果:对照支架组术后1 d血管壁中有少量iNOS蛋白表达,3 d表达增加,10 d达高峰,28 d时仍有表达,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涂层支架组iNOS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支架组;对照支架组术后1 d时NO生成量低于正常组织,3 d时NO水平升高,10 d时最高,28 d时降至基线水平,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涂层支架组各时间点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支架组. 结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涂层支架可显著增加iNOS表达,并提升NO产量,提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涂层支架可能是抑制内膜增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