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痉挛型脑瘫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医院初次住院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33例患儿为研究组,与之年龄配对的33例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颅MRI平扫和DTI检查,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研究组在我院行综合康复治疗一年后复查上述两项检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髓鞘发育存在一定规律,前者各部位FA值低于后者.研究组治疗后FA值较治疗前有增长.除了胼胝体膝部其余部位低年龄组FA值增长幅度大于高年龄组.结论:DTI能客观反应婴幼儿白质纤维束发育情况及髓鞘化规律,动态监测FA值为患儿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许金波  韩辉  童光磊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2):2119-2122
  目的  观察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就诊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头针组与康复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康复训练,头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头针穴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下2/5,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进食能力分级系统(EDACS)评级、吞咽障碍调查表(DDS)评分。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VDS评分、D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EDACS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头针组VDS评分[(29.20±1.99)分]、DDS评分[(10.55±1.63)分]低于康复组[(31.30±3.92)分、(11.80±1.58)分,均P<0.05]。头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EDACS评级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均P<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针能提高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为一线的广谱抗癫痫药,通过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含量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起稳定神经元膜的作用[1],由于VPA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其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剂量难以掌握。因此,监测其血药浓度是进行抗癫痫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手段[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发病高危因素,探索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相关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503例脑瘫患儿,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3例脑瘫的高危因素按发生频度,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早产、窒息、低出生体质量、双胎或多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黄疸。结论脑瘫的高危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该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高危因素,不断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地区性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建设,提高新生儿急救水平和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达到降低脑瘫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产脑瘫和足月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64例脑瘫患儿,依据孕周大小分为早产组32例与足月组32例,运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评价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选取内囊前肢(ICAL)、内囊膝部(ICGL)、内囊后肢(ICP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胼胝体压部(SCC)和大脑脚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比较两组不同ROI的FA值;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两组各ROI的FA值与GMFM-88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早产组的FA值在各部位均小于足月组,右侧ICPL、SCC和双侧大脑脚部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DTI内囊前肢、膝部和后肢的FA值和GMFM-88分值之间呈现正相关(P<0.05),其中内囊后肢的相关系数最高(r=0.572,P=0.001);足月组各部位FA值和GMFM-88分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脑瘫的整体白质发育较足月脑瘫明显延迟;在评价运动功能方面DTI在早产脑瘫中的应用价值高于足月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并结合脑性瘫痪(CP)患儿粗大运动评估(GMFM)的测定来探讨其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5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儿童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GMFM评价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受试儿童进行DTI检查,测量各组患儿主要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 FA)。结果各个部位的FA值与GMFM-88值存在正相关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内囊后肢相关性明显(r=0.455)。结论粗大运动功能障碍与脑内广泛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关,以内囊后肢部位最明显。 FA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功能的发育情况,DTI在评价痉挛性脑瘫运动功能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康复模式对小儿脑性瘫痪产生的经济学效果。 方法将153例脑瘫患儿分为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组(n=52)、医院内康复组(n=50)和无干预措施组(n=51),分别施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医院内康复模式和无干预措施治疗。3组均于入组时、第3和第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评估表(GMFM-88)、费用统计表进行评估。 结果入组时,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各项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第3和第6个月,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组与医院内康复组患儿和无干预措施组比较,其粗大运动功能的总百分比、月百分比和月相对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无干预措施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和第6个月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每提高1分的费用分别为(101.87±97.59)元,(75.11±45.75)元,而医院内康复组为(387.21±54.76)元,(170.31±123.16)元,前者比后者低2~3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医院内康复适用于脑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适用于脑瘫患儿的长期康复,且可减少患儿康复费用的支出,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脑瘫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运动功能影响。 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研究组(n=31)与对照组(n=31)。2组患儿在接受局部肌内注射BTX-A治疗基础上,对研究组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而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均连续训练干预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定2组患儿治疗疗效,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2组患儿下肢肌群被动收缩肌电图(双侧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与关节被动活动度(测量腘窝角、足背屈角的角度)等组间与组内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安徽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获其批准(审批文号:EYLL-2017-005)。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早产儿所占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2组患儿双侧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电值,GMFM88、BBS评分,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20/3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P=0.038)。②2组患儿双侧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电值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肌电值,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88、BBS评分分别为(65.4±5.9)与(46.9±4.6)分,对照组分别为(58.5±4.9)与(41.2±3.8)分,与组内治疗前的(51.2±3.2)与(36.0±2.9)分、(50.9±3.7)与(36.6±2.6)分比较,均显著增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11.621、11.257,均为P<0.001,对照组:t=6.957、5.491,均为P<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88、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1、5.387,均为P<0.001)。④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腘窝角、足背屈角分别为(100.4±12.8)°与(78.0±7.1)°,对照组分别为(96.8±11.5)°与(82.3±9.4)°,与组内治疗前的(91.6±10.1)°与(93.3±10.1)°、(90.8±10.6)°与(94.2±10.4)°比较,均分别显著增大与缩小,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3.023、6.106, P=0.004、<0.001;对照组:t=2.143、4.744,P=0.036、<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腘窝角、足背屈角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与缩小,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2、2.017,P=0.003、0.048)。 结论BTX-A联合悬吊治疗痉挛型CP患儿,疗效较好,有助于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调元散对脑性瘫痪营养不良免疫功能、血红蛋白(Hgb)、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25羟维生素D(25VD)、骨密度Z值以及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观察组加用调元散,每月服用10剂,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进行体格测量,检测免疫功能指标、Hgb、IGF-1、25VD、骨密度Z值,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按年龄体质量Z评分(WAZ)、按年龄身长Z评分(LAZ)、按身长体质量Z评分(WLZ)、按年龄体质指数Z评分(BMIZ)、腹部皮褶厚度增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Hgb、IGF-1、25VD、骨密度Z值增高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