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 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3.
烟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烟雾病是颈内动脉末端进展性狭窄、闭塞及脑底出现异常血管扩张网所致的脑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伴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为其特点。此病在临床上主要有脑缺血和出血两类表现,成年患者经常表现为出血症状,而儿童患者多表现为短暂缺血发作或中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血管重建手术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10月—2008年3月,采用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0例。结果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中,9例覆膜支架置入成功,其中在3例患者释放支架后,出现少许对比剂内漏,2例以更高的压力再次充胀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1例再扩后仍有内漏,置入第2枚覆膜支架后,内漏完全消除。10例中的另1例为患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过于迂曲,支架不能到位,在证实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及球囊闭塞试验阴性后,给予可脱性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DSA随访7例,原病变未显示,载瘘动脉通畅。结论对于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覆膜支架是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手段。覆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使其适用于脑血管系统的不同部位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56例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经股静脉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症状缓解。8例支架内继发血栓形成,其中1例支架内再次置入支架,7例经溶栓后症状缓解。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Neuroform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眼动脉段3例,后交通动脉段7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1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椎动脉颅内段4例.首先将微导管置入瘤腔,然后跨瘤颈释放支架,栓塞弹簧圈.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其中致密栓塞13例,大部分栓塞7例;术后脑梗塞1例,1个月后恢复;2例弹簧圈尾端疝入载瘤动脉,均未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2岁,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40余年。因“右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0h入院”,入院前右臀部及会阴部出现包块,包块进行性增大。该患者入院10h后义出现剧烈疼痛,考虑血管再次破裂出血可能,遂行急症DSA榆查及血管栓塞治疗。查体:全身皮肤多处检及1~3cm结节;右臀部及公阴部有约8cm×8cm×6cm大小包块,呈暗红色,且延续至双侧阴囊及阴茎皮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基础上单侧颈内动脉(ICA)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5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单侧ICA闭塞患者分为脑梗死组(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B组)和无症状组(C组)共3组,并对3组侧枝循环开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4例中,44例形成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38.9%,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33.3%,眼动脉(OA)开放占31.5%;ACOA、PCOA、OA的开放例数,A组和B组明显少于C组(P<0.05),而A组又明显少于B组(P<0.05);C组侧支循环开放例数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单侧ICA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与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COA开放对改善临床症状较PCOA和OA开放者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治疗策略,比较开颅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开颅手术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开颅手术治疗组:2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夹闭、包裹及孤立等方式。血管内治疗组:4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分别采用单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预后,出院时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开颅手术治疗组:直接夹闭22例,包裹夹闭4例,孤立+搭桥1例;术中破裂出血18例,术后脑梗死21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7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8例,3~5分10例,6分(死亡)9例。血管内治疗组:单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术中破裂出血17例,术后脑梗死22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5例,去骨瓣减压11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26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30例,3~5分6例,6分(死亡)5例。随访6~84个月,开颅手术治疗组存活18例,失访2例,复发3例;血管内治疗组存活36例,失访3例,复发3例。 结论重建和加固载瘤动脉壁是治疗BBA的关键。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对及时处理高凝状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严重脑梗死发生率极为重要。相对于外科手术方法,血管内治疗似乎能带来更低的复发率、死亡率和更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肝动脉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栓塞治疗肝内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NBCA)作为栓塞剂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内出血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的肝动脉出血患者7例,均使用NBCA作为栓塞剂,评价技术成功率、临床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造影显示假性动脉瘤6例,对比剂外溢1例。对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假性动脉瘤和对比剂外溢征象消失,技术成功率100%;NBCA及超液化碘油混合剂用量为(0.76±0.24)ml;术后患者腹痛症状缓解,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临床有效率100%。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个月无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NBCA胶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内出血安全有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